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从考古角度看黄河文明包容性


    黄河中下游地区盆地和平原较多,适宜发展农业,古文化的发育繁盛。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从距今约1万年前的李家沟文化开始,建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时代文化等完整的史前文化序列。这一序列在龙山时代晚期涌现出了陶寺、石峁等规模宏大的史前文化城址,到夏商周三代成就了辉煌的青铜文明。黄河下游地区也建立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的史前文化序列。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之后,这一地区也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文明成就。
    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距今1万年以前的仙人洞和玉蟾岩开始,经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等阶段的发展,在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达到了高峰。这一阶段,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不仅建造了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古城,而且还不断北犯,同北方的黄河文明产生碰撞,占领了原属黄河文明区域的豫南鄂北地区,与黄河文明抗衡长达数百年之久。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自距今9000多年的上山文化开始,经跨湖桥、马家浜、崧泽各文化时期的发展,到良渚文化时期达到巅峰。
    西辽河流域属辽河的上游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的内蒙古和辽宁交界的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之间。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自距今约1万年的小河西文化开始,经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到红山文化时期达到巅峰,形成了以精美的玉器、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大墓为特征的红山文明。
    在距今约9000—5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开始繁荣。华山南北地区形成老官台文化,河南的黄河南北形成裴李岗文化,豫北冀南地区形成磁山文化,泰山南北地区形成后李文化。这四支文化虽然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但差异是明显的。如老官台文化以布满交错绳纹的三足深腹罐和平底深腹罐为代表,裴李岗文化以素面磨光风格的三足器为代表,磁山文化以平底盂和支架为代表,后李文化则以素面圜底釜为主要特色。
    距今7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考古文化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位于今河南境内的裴李岗文化形成了至少五个分支。第一支在本地演变成以三足鼎和大河村前三期为代表的仰韶初期文化。第二支进入山西,形成仰韶文化“枣园类型”。第三支向北扩展取代了豫北冀南地区磁山文化,形成以鼎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第四支沿汉水向西北发展,进入华山南北地区,驱逐了老官台文化,形成了以小口平底瓶为特色的仰韶文化“零口类型”。第五支向东发展,进入泰山南北地区,取代了后李文化,形成了以鼎为代表的北辛文化。
    距今约6000年,分布于豫西晋南一带以勾叶、圆点、弧边三角彩陶纹饰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异军突起。该类型不断向四周辐射,形成北至内蒙古中部、南达湖北北部、东到豫东、西迄陇东的庞大仰韶文化圈。分布于泰山南北的北辛文化也走向繁荣,演变为大汶口文化,扩展到了整个海岱地区。
    由于湖泊沼泽地带的分隔,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文化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出现了黄河中游文明整合下游文明的现象。两地在仰韶文化和北辛文化形成之初就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随着长时期的独立发展愈发显著。黄河中游地区在仰韶时代的早、中期时,与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均维持着自身势力范围。但到了仰韶文化中期偏晚时,大汶口文化开始不断西渐,其分布范围一度到达豫中地区。自此,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文化在豫东地区形成交叉或对峙。商代中期,商文化开始不断向东发展,并在商代晚期占领了山东大部。受此影响,岳石文化大部向南迁移形成淮夷文化,其中一支向北发展,在胶东半岛形成珍珠门文化。黄河下游地区被纳入黄河中游文明当中。
    仰韶文化晚期,黄河中游文化开始分裂。豫南鄂北一带逐渐被长江中游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控制,豫东地区为大汶口文化占领。但此时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衰落,河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开始北上,在辽河流域形成小河沿文化。这打破了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3000多年的“之”字纹筒形罐的传统,把辽河流域纳入了黄河文明的范畴之内。
    仰韶文化晚期,陇东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成为马家窑文化,并不断向西发展,占领了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支向南迁徙,在西藏东北部的昌都地区形成卡若文化,随后又继续南下,进入拉萨盆地,形成了曲贡文化。距今4000年前后,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再次向西拓展,与当地文化一起形成齐家文化。河西走廊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继续发展,演变成为四坝文化,并继续西进,在新疆北部形成天山北路文化。
    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序列。由于宝墩文化之前的文化面貌还不清晰,它与盆地北端仰韶文化的关系还不甚明朗。不过,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酒礼器、牙璋以及尖底罐等显然受到了黄河文明的影响。
    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开始向中原挺进,占领了鄂北豫南地区。但在距今4300年前后,黄河中游文明开始反攻。豫中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和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联合南下,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在江汉文化的核心区形成了具有中原风格的肖家屋脊文化,甚至把影响推到了长江以南,把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文化的发展统一到了黄河文明之中。长江下游的史前文明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巅峰,但在距今4300年前后,良渚文化开始崩溃。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趁机南下,经安徽到达环太湖流域,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钱山漾和广富林文化。
     
    (作者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