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九城的调查及初步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4:11:49 未知 郝园林 魏坚 任冠 参加讨论
郝园林 Hao Yuanlin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魏坚 任冠 Wei Jian&Ren Guan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清代“伊犁九城”主要包括惠远老城(后废弃,迁新址,名惠远新城)、惠宁城、塔勒奇城、绥定城、广仁城、瞻德城、拱宸城、宁远城、熙春城等城址。本文通过区域性的系统调查和考古勘探,结合CORONA卫星影像,基本复原了伊犁九城的建制,补充文献所述及前人研究之不足。伊犁九城总体保存情况较差,但部分遗迹尚存,其中北墙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伊犁九城具有较为鲜明的统一性、层级性、联合性等特点。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方形形制以及城内十字干道的结构布局,还体现在其军事驻防属性上;层级性是在城址规模、建筑上呈现出来;联合性表现为九城之间互有隶属关系,在战略上互为掎角之势,形成防御体系。伊犁九城防御体系形成了“双核”的布局模式。 关键词:清代 伊犁九城 考古调查 城市考古 Investigation and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Ili Nine Cities in Xinjiang Hao Yuanlin,Wei Jian,Ren Guan Abstract:The Ili Nine Ci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mainly included Huiyuan Old City, Huiyuan New City, Huining City, Talqi City, Suiding City, Guangren City, Zhande City, Gongchen City, Ningyuan City, Xichun City. Based on the regional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CORONA satellite images, the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the Ili Nine Cities were not restored in general in this paper to supplement materials in the relative studies . The Ili Nine Cities were distinctly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sistency ,hierarchy and unity .The consistenc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hape of square ,the structural layout of the cross roads in the city and the attributes of military garrison. The hierarchy is revealed through the scale of city sites and buildings. The unity is manifested in the subordin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ine cities, which formed a defense system with "dual core" by supporting each other strategically. Key Words: The Qing dynasty; the Ili Nine Cities ; archaeological Survey; urban archaeology 清廷平定新疆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批准设立“伊犁将军”,驻绥定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伊犁将军明瑞在伊犁河北岸筑惠远城,伊犁将军入驻。惠远城由此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左宗棠曾谓之“西路第一重镇”。从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761–1780),除绥定、惠远两城外,伊犁将军还先后筑塔勒奇城、广仁城、瞻德城、拱宸城、宁远城、惠宁城、熙春城等城池,时人统称“伊犁九城”[1]。清廷于光绪八年(1882年)在惠远北修筑新城,伊犁将军移驻该城,是为惠远新城,原惠远城旧址废弃,被称为惠远老城。上述城址大部分尚有遗迹残留,其中尤以惠远新城保存最好。伊犁九城位于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位于伊犁河的北岸,分属于伊宁市及霍城县,城址位置都已明确无疑(图一)。 对伊犁九城建置沿革的梳理,历史学界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2]。考古学界对伊犁九城的调查相对较少,1958年黄文弼曾对塔勒奇古城做过调查,但他仅记录该城的周长[3]。《新疆通志·文物志》对惠远老城和塔勒奇城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记录了古城的大小、残存情况、马面、瓮城等情况[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成果《新疆古城遗址》,对伊犁九城中的七座城址做了调查,涉及到古城的位置、保存状况、城墙长度、夯层厚度等[5]。这些调查为伊犁九城的考古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包括古城的形制、街道、城门等,有一些调查结论甚至存在讹误,遑论对古城的系统性研究[6]。 笔者对伊犁九城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其中对惠远老城的调查、勘探成果已经发表[7],现将其他城址的调查收获及初步研究成果公布。本文对伊犁九城的调查充分利用了卫星影像资源,除GOOGLE EARTH近年拍摄的卫星影像外,还使用了上世纪60年代的CORONA卫星影像,可据此观测城址早期的情况及形态演变[8]。进而通过地面调查,笔者准确地复原了伊犁九城各城的诸多细节,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认识,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 考古调查与勘探 塔勒奇城位于霍城县三道河乡塔勒奇村内。古城保存情况较差。南墙已无存,西墙南段城墙已被辟为水渠,西墙北段残高3.5米,残宽3米。西北角台尚存,但损毁严重,平面规格为南北长5.6米,东西宽2.7米,分别向西墙、北墙外突出1.2米、1.5米。南墙外护城河遗迹宽约10米。古城的夯层厚约11厘米。古城大体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西9.2°,古城西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44° 2'47.67",东经80°48'24.99"。古城东墙长362米,南墙长310米,西墙长366米,北墙长307米,合计1345米,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之1360米相近。古城面积为114,207平方米,海拔613米(图二)。 借助CORONA卫星影像可知西墙与今公路交汇处(即西墙南约三分之一处)应为原来西门位置,东墙与其正对的位置(即东墙南约三分之一处)可发现东门的痕迹,门外没有发现瓮城。东墙北侧尚可见护城河。古城北墙有两个马面,间距约为110米,东侧马面距古城东北角为110米,西侧马面距西北角102米。在古城西墙外侧中部有一长方形遗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南侧有门,现已不存(图三)。 绥定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县城内。古城保存情况较差,仅残存北墙西段一小部分,该段马面尚存,位于现朝阳北路与柳树巷子东路路口东南侧的大院内。残存马面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4°3'14.80",东经80°52'21.51"(图四)。残存北墙墙体宽3.5米,残高4.5米。马面凸出墙体5.6米,面宽6米,残高4米。古城墙体为分段夯筑而成,夯层厚8~12厘米。古城墙体4米以下的夯层间夹杂有芦苇、榆树枝等,夹层间厚度为18~25厘米。墙体可见补筑的痕迹。 在CORONA卫星影像上,可看到早年古城北墙仍存,城门位于墙体中央,另有角台、马面、瓮城等设施。东墙、南墙、西墙仅断续残存,不见城门等附属建筑。北门位于北墙中央处,结构比较高大,门内外不见道路,南北大街从北门东侧穿墙而出,据此判断该门虽设楼台建筑,但不通行人,与文献记载一致。城门楼台外侧有圆形瓮城,瓮城直径约38米,墙体长约76米。北墙共有两个马面,东北角、西北角各设角台。西北角台距西侧马面距离为133米,西侧马面距北门为129米,北门距东侧马面为128米,东侧马面距东北角台为134米。古城内为十字形大街布局。 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西2.3°,西北角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4°3'14.27",东经80°52'15.41"。该城东墙长586米,南墙长607米,西墙长585米,北墙长612米,合周长为2390米,面积为355,222平方米,海拔为640米(图五)。 惠宁城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巴彦岱镇。古城保存情况较差,仅北墙和西墙情况稍好。北墙残高约4.5米,顶宽2米(图六)。北城墙靠城内侧有一现代坑,据此解剖后可知城墙构筑方式:底部开挖梯形基槽,深度约为0.8米,顶部两侧分别收分约0.8米,在此基础上砌筑城墙。城墙夯层厚约9厘米。 结合CORONA卫星影像及古城现状,可知古城大体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东20°。古城东部为内外两道平行城墙,间距为322米,外侧城墙在城址向西扩建后遭到废弃。若以内侧墙为古城东墙,则该城的规制为东墙长940米,南墙长1504米,西墙长953米,北墙长1554米,合计4951米,面积为1,443,645平方米,海拔656米(图七)。 通过CORONA卫星影像,可知古城共设有6个门,门外有圆形瓮城。其中西门、西北门和西南门可清晰地看到门道及楼台痕迹,门外圆形瓮城清晰可辨。西门和西南门瓮城直径约66米,城墙长约102米。西北门瓮城的直径约60米,城墙长约102米。古城四角有角台。 四面墙体均有马面。北墙马面保存较多,共计5个:最东侧的距东北角台128米;往西172米可见另一马面,与内侧东墙北端非常接近;再往西于北墙中部偏西位置可见一马面,南侧似有扩建前西墙痕迹;再往西133米处可见一马面;最西处可见一马面,距西北角台和西北门的距离均为133米。西墙可见一个马面,距西北角台150米。南墙可见一个马面,位于西南角台与西南门之间,距西南门128米。东墙可见一个马面,距东北角台162米。 古城内残存两处夯土台基,均位于东西干道之上,距西门的距离分别为268米和590米。东侧的夯土台基可清晰看到中间有门道,南北两侧有城墙痕迹,不过比夯土台基东偏了约70米。 熙春城位于巴彦岱镇,现已无存(图八)。利用CORONA卫星影像,可知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西6.8°,东墙长335米,南墙长336米,西墙长332米,北墙长343米,合计1346米,面积约112,949平方米,海拔646米。古城有四个门,门址均较为清晰,东门外圆形瓮城较为明显,瓮城直径约为33米,墙体长约54米。古城有四个角台,没有马面痕迹。城内为十字街结构,南北大街较为清晰(图九)。 广仁城位于霍城县芦草沟镇境内。城墙保存情况较差,仅残存北门瓮城一段,残高约3.8米,墙体顶宽2.3米,夯层厚约7厘米(图一〇)。通过CORONA影像,可知早年古城四周城墙仍在。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西4.1°,东墙长479米,南墙长474米,西墙长464米,北墙长488米,合计1905米,面积约为226,588平方米,海拔793米(图一一)。城内东西干道比较明显,南门外似有瓮城痕迹。 瞻德城位于霍城县清水河镇境内。古城保存情况较差,南墙已无存,西墙有残留,北墙和东墙情况较好。北墙护城河尚存,城墙以护城河起高5米,墙体顶宽2.3米。东墙北部基本完整,墙体残高5米,顶宽4.5米,底宽6米。古城墙体为分段夯筑,长度不一,介于1.5~2.5米之间。北墙夯层厚10~12厘米,夯土内夹杂有小石子。东城门墙体的夯层厚为7~12厘米,从坍塌城门处,可见残砖厚度为20厘米。北门瓮城的夯层厚为12~15厘米。古城瓮城、角台、马面均有残存,北门瓮城仅残存西北部弧,东门瓮城仅残存东南部弧。东北角角台南北宽12米,向墙体东凸出约5.5米。东墙马面面宽7.3米,向墙体外凸出约5米(图一二)。 根据CORONA影像,可知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东2.5°。古城东墙长475米,南墙长482米,西墙长478米,北墙长478米,合计1913米,面积为229,255平方米,海拔713米。古城有四个门,北门不开。四门均有圆形瓮城,瓮城规格相同,直径约35米,墙体长约85米。古城四角均设角台,共有8个马面,马面位于角台与城门之中间,距二者的距离均为110米。城内十字街道较为明显,尤以南北大街最为清晰宽阔(图一三)。 拱宸城 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古城西墙残存情况仍较好,西北角台和西南角台尚存。西墙南段残高约3.6米,顶宽约1.2米。在西南角角台位置尚可见南墙,残长约1.9米。城墙为分段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0~25厘米。城墙外侧有1米宽的加筑墙体,加筑部分的夯层厚约11厘米,夯层间夹有芦苇、树枝等。在西墙北段内部残留有斜坡踏道,外侧亦有新加筑墙体(图一四)。 通过CORONA影像,可知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正南北向。古城东墙长496米,南墙长501米,西墙长472米,北墙长506米,面积约238,832平方米,周长合计1975米,海拔697米。古城四周城墙均有保存,城门损毁严重,仅可在南门外发现瓮城残迹,规格无法测得。古城有四个角台,没有马面。城内为十字街结构,东西干道尤为清晰,南北街较小。北门没有发现贯通南北道路,应不设城门(图一五)。 惠远新城 位于惠远镇新城村内,地处伊犁河低阶地河漫滩上,地势较惠远老城高。笔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勘探,勘探主要集中在了西门、南门及将军府等重要位置。该城城墙保存情况稍好,城墙残高约3~4米,宽约2.5~3米,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损毁更为严重。城垣均为分段夹夯而成。东墙、南墙均有坍塌,当地居民取土也造成破坏(图一六)。目前,古城东门和西门城门楼台和城楼均得到修复,恢复了往昔的风貌。 通过CORONA影像,可以看到该城城墙在早年仍保存完好,东墙长1295米,南墙长1310米,西墙长1295米,北墙长1310米,合计5210米,面积为1,696,450平方米,海拔594米。古城共四个城门,城门及楼台保存情况较好,城楼已不存。古城四个城门均开通,门道直通城外(图一七)。 笔者对西门和南门进行了勘探。勘探结果表明,西门、南门两座城门内侧有马道。西门北马道保存完好,南马道地表上已不存,地下仍有部分夯土基础。夯土基础在地表下0.2米深处,厚0.8米,基础宽4.5米,该马道长度不详,夯土土质坚硬。南门西马道保存完好,东马道地下存在有少部分夯土基础,夯土基础在地表下0.3米深处,厚0.6米,宽4.4米,长度不详,夯土土质坚硬。 古城瓮城现在保存情况较差,仅与连接城墙的部分尚存。根据CORONA影像,可见早时瓮城都在,均近似圆形。瓮城墙体规格一样,均长约140米,直径约60米。笔者对这两处城门的瓮城进行了勘探。西门瓮城北侧及南侧墙基仍存,西侧墙基已被破坏殆尽。其中瓮城北墙基础位于西门外北边住户院落内,位于地表下0.4米深处,夯土厚0.5米,土质坚硬,内含有个别碳灰颗粒。北墙基南边由于建筑物破坏,已无法找寻。瓮城南墙基础有少量保留,位于地表下0.3米深处,夯土厚0.4米,宽5.2米,土质稍硬(图一八)。 图一八 惠远新城西门瓮城基础勘探平面示意图 南门瓮城西墙墙基存在,其夯土基础明显。夯土基础位于地表下0.2米深处,厚度约0.7米,土质坚硬,内含有个别碳灰颗粒。瓮城南墙夯土墙基位于地表下0.2米深处,宽约5.5米,厚0.5米,土质较硬,内含有少量碳灰颗粒。瓮城南墙东段基础由于后期破坏已无法找寻。南门东边有部分瓮城墙基存在,夯土基础宽5.5米,夯土明显,土质坚硬(图一九)。 图一九 惠远新城南门瓮城基础勘探平面示意图 古城现存马面二十四个,每面城墙有六个,等距分布。马面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50米左右,靠近瓮城附近马面与瓮城的距离稍近,为130米左右。古城城墙外围开挖有护城河,河口宽约14米,底宽约10米,深约2~3米,护城河内侧距城垣之间的夹道宽约18米,现仅西面、北面的护城河遗迹较为清晰。 古城被“十”字型大街分成四部分,南北街分别通向古城南、北门,街宽约6~9米。东西街分别通向古城东、西门,街宽约7~10米。就CORONA影像观测到的情况来看,古城大部分地区的小街道并不完善,仅东南部分似乎被街道明显地分成区块状。 惠远新城营盘 惠远新城四个方向分别有营盘遗址,分别命名为北营盘、东营盘、南营盘、西营盘,详情如下: 北营盘位于惠远新城东北700米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称该营盘为东营盘。根据CORONA影像可知北营盘早年仍存,为“三连式”的结构,由自西向东依次变小的三个长方形小城组成:最西边是大城,为五边形,西北角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4°0'7.33",东经80°55'24.78",西墙长315米,南墙长404米,东墙长272米,东北墙长90米,北墙长345米,周长计1426米,面积为129,147平方米;再往东是中城,西南角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3°59'52.75",东经80°55'41.15",西墙北段为借用西城东墙的130米,南段从西城东南角往西15米处开始建,长85米,南墙长178米,东墙长160米,东北墙长89米,北墙长122米,周长计779米,面积为36,824平方米;东城规模最小,为长方形,其西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43°59'51.22",东经80°55'52.11",西墙借用了中城南段,长82米,南墙长67米,东墙长80米,北墙长68米,周长计297米,面积为5,724平方米。该营盘遗址没有发现角台、马面遗址,可见城门。三个城的城门均位于南墙,其中西城城门位于城墙中部偏西,中城、东城则位于城墙中部。在西墙外侧的北端、南端的贴墙处均可见一小长方形建筑,规格约为40×55米,此种建筑还可见于西城东墙外侧和中城东墙外侧,其功能可能是用于存放武器等。城内无明显建筑设施(图二〇、图二一)。 图二一 惠远新城北营盘形制 东营盘位于惠远新城东南940米处,现已无存。根据CORONA影像可知该营盘早年仍存,墙体保存尚好。该营盘为长方形,西南角坐标为北纬43°58'47.50",东经80°55'17.06"。东、西墙长109米,南、北墙长86米,周长计390米,面积为10,096平方米,方向为北偏东4°。该营盘开南门,门道宽约3.2米,门道两侧有夯土堆,向城内外各延伸约4米(图二二)。 图二二 惠远新城东营盘形制 南营盘位于惠远新城西南600米处,现已无存。通过CORONA影像可知该营盘早年仍存,墙体保存尚好。该营盘由南北两个相连长方形城体组成,其中北城西北角坐标为北纬43°59'0.15",东经80°53'30.09"。北城东、西墙长137米,北墙长103米,南墙长97米,周长计474米,面积为13,886平方米。南城东、西墙长117米,南墙长92米,北墙即为北城南墙,长97米,周长计423米,面积为10,626平方米。两城的方向均为北偏西30°,均开南门,北城南门是两城联系的通道,没有发现角台痕迹。南城中央应有建筑基址(图二三)。 图二三 惠远新城南营盘形制 西营盘位于惠远新城西北角以西700米处,现已无存。根据CORONA影像可知西营盘早年仍存,墙体保存稍好。该营盘由东西两个相连长方形小城组成,其中西城西北角坐标为北纬43°59'54.59",东经80°53'12.93"。西城东、西墙长110米,南、北墙长97米,周长计414米,面积为10,670平方米。东城稍大,南、北墙长134米,东墙长127米,西墙即西城东墙,长110米,周长计505米,面积为15,776平方米。两城的方向为北偏西8°,西城开南门,东城开东门,两城之间没有互通城门,没有发现角台。西城中央可见有建筑基址(图二四)。 图二四 惠远新城西营盘形制 二 形态特征与空间布局 通过对伊犁九城的初步调查与勘探,可以就古城的保存情况、古城的基本特征等得出初步的认识。 伊犁九城目前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及自然侵蚀。保存最好的是最后修筑的惠远新城,因其建于清晚期,建成后没经历战争等人为破坏。惠远老城和惠宁城,为伊犁九城的两个中心,因战争、河流侵蚀等因素,损毁较为严重。其余如瞻德城、广仁城、拱宸城和塔勒奇城等,仅保留部分墙体,其中瞻德城的瓮城、马面、角台等保存稍好。宁远城和熙春城被近现代城市的建筑所覆盖,已完全无存。 有趣的是,伊犁九城中均是北墙保存情况相对较好,如惠远老城、惠宁城、绥定城及瞻德城,广仁城仅残存了北门瓮城部分,拱宸城西墙保存尚好,但北墙亦有残存,塔勒奇城的北墙及西墙北段保存尚好。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对于惠远老城来说,其现在保存状况受伊犁河影响很大,伊犁河一直向北侵蚀,冲刷了古城的南墙及西墙,北墙及东墙保留相对较好,完全在情理之中。对于其他城址来说,则主要是因为不开北门(瞻德城、广仁城、拱宸城、绥定城),甚至是不设北门(塔勒奇城),这就使得北墙及两侧区域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区域,人类活动较不频繁。而东西大街成为主要干道,人流密集,活动频繁,因此街道两侧以及东西门受人类干扰较多。此外,拱宸城西墙保存较北墙好,应该是拱宸城作为防止沙俄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中俄勘界之后有意重新对西墙进行加固的结果。惠远城尽管北墙保存较好,但并没有不开北门的因素,因为北门是惠远城最重要的城门,通过北门可抵其他八城,北门外之北关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其北墙得以保留的因素也与其他城址不同。 在田野调查及研究的基础上,可看出伊犁九城在形态、分布上具有统一性、层级性及联合性的特征,前两者是针对城址本身的形制而言,后者则指城址之间的空间关系。相对于九城,城址周围的营盘,则体现出相对随意的特征。 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伊犁九城的方形形制以及城内十字干道的结构布局,还体现在伊犁河谷城址的军事功能上。伊犁九城在始建时,基本采用了正方形形制,并且统一按照丈十倍数的规模来设计。此外,城内主要采用了十字大街的结构,四方分别有四个城门,北门基本不开,以东西大道及东、西门为主。城池还设置了瓮城、角台、马面等设施,城内均在北门内修筑了关帝庙,体现了民间信仰的一致性。九城形制上的统一,其实是中原筑城传统在新疆实施的结果。元明之计,北方新筑城池日益趋于规整,尤以明代卫所城为典型。明代卫所城基本上是新筑城池,形制规整,基本为方形,有瓮城、角台及马面等设施,城内为十字或丁字形大街结构,城内供奉关帝庙,体现了较强的一致性[9]。这一筑城传统,被清廷所继承,通过绿营兵的规划建设,最终体现在伊犁九城的建设上。 统一性还体现在功能上,即伊犁九城始建时均是以军事驻防功能为主,其后逐渐转变。九城分别驻扎了满营及绿营官兵,构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九城在初建时,城内主要驻扎官兵人员,仅有很少的商业性活动,城内建筑也是以军事官员衙署或者兵员营房为主,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军事驻防特征。与九城不同的是,城址周边营盘并无统一的规制。营盘形制包括 “双城”、“三连城”等形式。 “双城”包括惠远新城东营盘、南营盘和西营盘,双城的形式包括上下叠压和左右并列,双城的规模也比较接近,每个城只有一个城门,没有发现角台。“三连城”仅指惠远城北营盘,与双连城不同的是,组成“三连城”的小城规模的不一致,按照由大到小排列,不同规模应反映了不同的功能。营盘的方向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偏东、偏西的情况都有。这是一值得注意的现象,似乎说明营盘的构建有较强的随意性,这与伊犁地区牛录城的构建类似,在一定程度上更多体现出了营造者的个人意志。 层级性是伊犁九城另一明显特征。伊犁九城在古城的规模、建筑等方面表现出了等级性。最高等级是惠远城及惠宁城,二者规模最大,都曾扩建。它们的城墙设施如城门、瓮城、马面、角台的规模是最大的,城内各衙署建筑也是等级最高,面积最大的,其中惠远城等级在各方面表现要略高于惠宁城。惠远城与惠宁城不仅是九城的核心,同时也是伊犁河谷城防体系的核心。二者作为仅有的两座在伊犁河谷驻扎满营城址,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所谓“(惠宁城)官兵房间,一如惠远城之制”[10](图二五)。 图二五 伊犁九城形态比较 1.惠远老城 2.惠宁城 3.宁远城 4.绥定城 5.拱宸城 6.瞻德城 7.塔勒奇城 8.广仁城 9.熙春城 联合性表现为九城之间互有隶属关系,在战略上互为掎角之势,形成防御体系。伊犁九城防御体系由伊犁将军统一领导,下辖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统领各驻防城。按空间分布该体系可分为两大城防阵营,各以满营为核心,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关系。清人描述其为:“伊犁凡九城,驻防满洲八旗官兵分驻惠远、惠宁两城。惠远居西,惠宁居东,相距七十余里,皆在伊犁河北岸。宁远城驻扎回子,在惠宁城东南。其余六城驻绿营官兵。在惠远城西北者五,曰绥定、曰广仁、曰瞻德、曰拱宸、曰塔尔奇。惟熙春一城,在惠宁城东南。”[11]伊犁九城中惠远城与惠宁城为满营,二者同时是九城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城址,下辖绿营、回城等,分处西、东两个阵营,形成“双核”的布局模式(图二六)。 西城防阵营以惠远城为核心,等级最高,绥定城次之,拱宸城、瞻德城、广仁城再次之,塔勒奇城最低。根据《西域图志》之《新疆全省舆地图》,从惠远城北门出,沿绥定大道可直抵绥定城,进而可达广仁城、瞻德城、索伦营、拱宸城。西门外也有大道直通塔勒奇城,再往西也可以到拱宸城。这其中惠远城、绥定城、塔勒奇城三城道里相连,互为一体[12]。清末刘锦棠对该城市群的战略布局有过精要描述:“遵查伊犁列城有九,其西六城曰惠远,曰绥定,曰拱宸,曰广仁,曰瞻德,曰塔勒奇。旧制将军、参赞驻惠远城。现因旧城颓发,重建新城衙署,兵房缺然未备,暂时驻于绥定。将来应以惠远新城作为满城,仍请将军移往驻之,以仿照内地驻防之制。其余各城形势,以绥定为扼要,距广仁六十里,瞻德四十里,塔勒奇十里,惟距拱宸即霍尔果斯九十里,为最远。” [13]惠远城位于该城市群的东南角,这同时可以起到节制东、西的效果。 东城防阵营以惠宁城为核心,宁远城和熙春城次之,共有三座。该体系的道路体系较为简单,由南北向的宁远大道将三城串联起来。刘锦棠述该地布局为:“东三城曰宁远,曰惠宁,曰熙春,以宁远为扼要。旧制回屯居此,设一粮员。此时商贾辐辏,俄领事亦驻于此,距惠宁三十里,熙春十里。” [14]此时宁远城的商业也急剧发展,故称其为“扼要”,然而就从清廷角度来讲,惠宁城的军事战略价值要远大于宁远城。东西两大阵营通过官道连接合二为一(图二七)。 三 小结 伊犁九城作为清廷在新疆筑城的核心,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并且留下了相应的考古遗迹,成为历史的见证。目前看各城保存情况较差,基本为方形,门址、角台、马面等部分构造尚有保留,个别城址的内部建筑仍可见。根据本文的调查和勘探,可知九城的北墙保存情况相对较好,城址形制及布局体现出较为鲜明的统一性、层级性、联合性等特点,而周边的附属性建筑如营盘等的形态,则相对随意一些。 中国古代城市建制经过漫长的发展,于清代到达了顶峰。清代城址在建设、形制、布局上都已成熟,体现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理念。新创建的城市则脱离了前朝的直接影响,可以体现出清人新的规划思想及特征。正如傅熹年先生所述:“研究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手法,最好的实例是那些按既定规划在生地上创建的城市”[15],因此,从分析清代新创建的城市入手,就成为研究清代城市形制变迁及规划理念的有效途径。伊犁九城城均没有前人营建基础,即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建城市。因此,对于伊犁九城的调查与研究,是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也必将日渐为各学科所关注。 附记: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新疆清代城址设制的考古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9CKG018)成果。 注释: [1] 郝园林:《清代新疆“伊犁九城”建置始末——兼论满城形制的渊源》,《清史研究》2020年第3期。 [2] 魏长洪:《伊犁九城的兴衰》,《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闫雪梅:《清代伊犁九城遗址》,《新疆文物》2005年第4期;田卫疆:《清代伊犁惠远城建史初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马利红、安英新:《清代伊犁惠宁城相关史实考述》,《满族研究》2016年第3期等。 [3]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古城遗址》,科学出版社,2011年。 [6] 郝园林:《新疆清代城址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文物报》2020年4月17日,第6版。 [7] 任冠、郝园林:《惠远老城调查、勘探与研究》,《北方民族考古》第6 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 [8] 郝园林、森谷一树:《CORONA 影像在城市考古中的应用》,《边疆考古研究》第22 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 [9] 郝园林:《张家口明代卫所城调查与研究》,《北方民族考古》第3 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 [10] (清)格琒额:《伊江汇览》,《中国地方志集成·新疆府县志辑》第9 册,凤凰出版集团,2012年,第540页。 [11] (清)汪廷楷、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五《城池衙署》,中国书店,2010 年,第71页。 [12] (清)王树枏等:《新疆图志·新疆全省舆地图·伊犁府总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3] (清)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一二《拟设伊塔道府等官折》,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566-1567页。 [14] 同[13],第1567页。 [15]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敦煌壁画中的牛耕图像
- 下一篇:契丹辽地寺院“官化”现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