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考古学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考古工作取得全方位进步
    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古工作走出新路迎来新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突破性成果不断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充分肯定了中国考古学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为新时代中国考古学提出了新要求,为中国考古事业的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谈到,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传承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于揭示前文献时代的先民历史,考古学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手段,这体现了考古学的真正价值。什么是文明,以及如何定义我们的文明,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根本问题。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独特的认识论及宇宙观息息相关,这种独特的认识论及宇宙观不仅决定着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更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相关理论问题的澄清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至关重要。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霍巍表示,中国考古学具有自身传统,完全套用西方考古学理论来评估和预设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变迁与未来走向,难以贴合中国考古学的实际。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支撑的国家级考古项目,最终目标仍然延续着中国考古学的终极关怀,即充分观照中国各地历史发展的考古学谱系与特征,通过与文献记载体系相互印证,构建准确反映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理论。
    彰显中华文明魅力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把考古工作提升到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高度,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表示,中国考古学以丰富的地下发现物质资料与传世的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共同展现了中华民族走过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地域性国家阶段,再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的非凡历程、发展规律及多方面成就。先民的历史成就经过考古学家之手,以惊艳世人的各类文物形态陈列在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中,甚至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及其创造力,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文明与欧亚其他文明延续了数千年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过程及作出的积极贡献。
    然而,我国考古学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考古机构、考古队伍与我国文化遗产大国的实际需求不符。对此,贺云翱呼吁,国家应尽快统筹规划,实现全国每座设区市和每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一个专业考古机构,专门负责本市区域的基建考古。考古出土文物在完成资料整理后应优先供给本地国有博物馆使用,让城乡居民共享考古发现成果和先人的文化创造,并促进各项相关公共文化和文旅融合事业的发展。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武仙竹提出,在历史学尤其是考古学研究中,研究素材和成果面貌具有极大的国别或区域特点。我们在做中国考古学研究时,首先应该把握中国素材,对中国考古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产生符合实情的科学的考古学成果。考古学对中华文明的系统研究和科学传承,不仅在当代具有建立文化自信、开发文化资源、产生文化效益等作用,也关系到中华文化永续发展、代代相传的千秋大业。
    加强考古学科建设
    围绕如何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三是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王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将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放在考古工作首位,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探源工程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还要结合中国考古学发展和考古文博专业的特点,认真做好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力求使各个大学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生在政治方向、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眼界、治学作风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符合新时代考古学和文博事业发展的要求。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让中国考古学更好地走向大众、惠及民众,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中国考古学新的独特贡献。
    冯时表示,建立考古学的中国学派必须根植于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传统史料的研究,提炼中华文明的基本理论,而不能照搬西方理论以解决中国问题,这使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就文明起源的探索而言,中国先民认识的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如果我们忽略对人类知识体系、道德思想、礼仪制度的关注,我们就将与中国传统文明失之交臂。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历史问题,因此作为历史学视野下的考古学必然成为考古学中国学派的鲜明特点。现代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走来,真实可靠的历史不仅是塑造健全民族意识的根本保证,也是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保证。
    中国丰富的考古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考古学学科建设条件。武仙竹谈到,一方面,我们应该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历史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规律,及时整理、出版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科技考古和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立足国际前沿,从科技考古方面加强中国考古学科内涵建设和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对于文物妥善保护、全面传承,必须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科技考古技术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从文物本体、文物价值、文物资源角度,进行创新性保护和传承性利用。
    霍巍认为,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必须解答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着眼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轨迹,始终以探寻中华文明连续不断、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考古学证据为目标,以解答历史问题为目的,着力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提倡考古学学科问题意识的全球化、研究方法的前沿化、技术水准的国际化,使考古学中国学派的研究既保持中国风格,又具有世界意义,承担起构建新时代考古学中国学派的重任。
    记者 段丹洁 张清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