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敦煌学研究充满广阔前景——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朱羿)11月7-9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国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等出席论坛,来自全国150余位敦煌学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纪念20世纪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这一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重要文化遗产的发现,总结敦煌学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经验, 推动21世纪敦煌学更深远的发展。
    与会专家紧密围绕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文物研究、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模式研究、丝绸之路多宗教多民族文明交融与文化互鉴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是人类文化史一件大事
    120年前,即1900年6月22日,敦煌藏经洞被发现,这是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学术史的一件大事。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五万余件古代文献及纸本绢画,包括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私文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语言、民俗、音乐、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可谓是“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表示,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初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体现了4世纪到14世纪一千多年间多元文明荟萃、交融的结晶,真实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认为,藏经洞重见天日,从此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身的敦煌文化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
    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敦煌学研究中心
    藏经洞的命运和敦煌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同休共戚。1900年前后,列强入侵、国运黯淡,藏经洞这些珍贵文物被迫流失到英、法、俄、日等世界10余个国家,曾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的沉重记忆。
    “藏经洞文物从被发现之初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敦煌学,极大地拓宽了时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以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的认识。”赵声良说,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敦煌学研究曾经处于落后的状态。
    王国强表示,120年来,在全世界敦煌学者苦心孤诣、深入研究下,使流失各地的藏经洞文物逐步被整理、刊布、出版,基本揭示了藏经洞文物有什么、是什么极其珍贵价值。特别是在国家的高度支持和重视之下,国内学者奋起直追,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命运,形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研究局面。
    与会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敦煌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敦煌学研究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敦煌学研究中心。进入21世纪,以“敦煌学”为中心的史学、宗教学、古代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科技史等学科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对敦煌石窟研究的深入,也不断地推动如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舞蹈乃至服装设计等现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
    敦煌学研究前景广阔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与会专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敦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陈于柱表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显学,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光荣与梦想,肩负着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担当,承担着让世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认知和理解的文化使命,敦煌学研究前景广阔。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在论坛上介绍了未来五到十五年间敦煌学界的重要工作规划,包括出版新版敦煌石窟全集、建立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在内的八项工作被列入其中,这些工作即将开始落地实施。他希望国内敦煌学者能够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研究态势,并欢迎国际敦煌学专家加入研究阵营,推动国际敦煌学研究工作取得进一步突破性进展。
    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认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首任会长季羡林曾说“敦煌学研究是‘行百里,半九十’,任重而道远”,现在季老的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敦煌学术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需要加强对老、中、青三代敦煌学者以研究经历为主线的心路历程、研究成果的梳理、探究和理论性阐述,包括敦煌学研究中的“旧材料新问题”的深度探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搜集和完善全世界敦煌学研究的档案资料,为敦煌学繁荣创造更加宽广的条件。
    赵国英表示,大力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脉络,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是我们这一代敦煌学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与会专家提出,敦煌文献仍然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性材料,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敦煌文献、壁画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回归、数字化共享,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会议期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还举行了会员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理事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会和领导机构。
    据悉,本次论坛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资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