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田野笔记】流影照明妃:朱堡昭君墓的形塑与昭君文化传播(2)


    
    后朱堡村昭君墓显灵轶事碑
    后朱堡村的乡亲们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昭君娘娘显灵,保佑地方百姓的故事。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被刻在了墓前的《昭君墓显灵轶事》碑上。里面的故事尽管离奇,具有神话色彩,但代表了普通百姓对昭君形象的认识与昭君神灵的期望,是人民大众传播昭君文化的一种方式。一则故事是讲述抗战时期,抗日游击队在后朱堡村休整,日寇得到消息,乘汽车前来进攻,游击队急忙后撤。担心日寇追击,当地村民便到昭君墓前祈祷求救,刹那间天降暴雨,积水遍地,日军人车均陷泥泞之中。日军欲行报复,或者拉不开枪栓、或者射出的是哑弹,无奈之下,只好仓惶撤离。这是一类反对战争,期望和平的故事,正与昭君文化的本意相符。另一类故事是讲述昭君娘娘如何护佑当地百姓的。大黑河河水季节性强,天降暴雨时常发洪水,但在昭君娘娘的保佑下,洪灾很少危害后朱堡村。后朱堡村也很少遭受暴雨、冰雹、大旱的灾害。甚至有时周边村庄遭灾,而后朱堡村却被绕开,这无疑是昭君娘娘保佑的结果。这类故事凸显了昭君娘娘的神灵,强化了村民祭拜、保护昭君墓的意识。还有一则故事讲,早些年间,一个名叫王怀的吹鼓手,一天深夜从北方回家,当时夜黑如漆,王怀不辨南北。正彷徨间,从昭君墓方向打来一束灯光,指引王怀回到家中。王怀感念昭君娘娘指点迷津,每年的正月初八,都到墓前进行祭拜。这个故事将后朱堡村祭拜昭君的时间确定在了正月初八,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村民自发来到昭君墓前举办纪念活动。
    
    后朱堡村老支书及村民介绍朱堡村昭君墓相关情况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部分成员考察前朱堡村昭君墓遗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相比于民间传说或民间文化对王昭君的纪念植根于朴素的民众生活,文人墨客有关昭君出塞的歌咏和描写,题材则遍及诗、词、散曲、变文、杂剧、传奇、小说等,且以唐诗尤盛,大诗人李白就曾以这位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着“落雁”美貌的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过美丽诗篇《王昭君》二首,表达出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此外,仅在唐代还有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王昭君》、骆宾王的《相和歌辞王昭君》、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等,不一而足。尽管如此,汉月边关万古情,对昭君墓的认定与对昭君的崇拜与敬仰,始终深刻地影响着民间的社会风尚和村民的精神生活。融入民间,走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昭君的美远远不只是倾城落雁的美好传说,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成为民族融合的一种精神动力,生动体现了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据后朱堡村的老支书介绍,该村共有村民724人,其中蒙古族村民129人,占村民比例的17.8%。后朱堡村秉承昭君精神,蒙汉群众和睦相处,邻里互帮互助,村民古道热肠,民风质朴醇厚,得到了周边村社的高度赞扬,从而使后朱堡村具有很高的美誉度。2020年7月12日,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一行到后朱堡村考察时,当地村民在描述昭君墓时,表现出深厚的情感和无比的自豪,他们一致认为昭君墓是后朱堡村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他们坚定表示,千百年来,后朱堡村村民尽心尽力保护的这处文化遗产,绝不能在自己手中被毁弃,保护好昭君墓是自己的光荣职责,也能对后世子孙有一个好的交代。
    后朱堡村汉代烽燧遗址被当地百姓认定为昭君墓并对其进行保护和祭拜的过程,在众多昭君墓的形成中当具典型性。众多有关昭君墓的故事和传说,也反映了各族群众对昭君精神与昭君文化的朴素认识与主动传播。值得关注的是,后朱堡村昭君墓的保护及对昭君文化的诠释,完全是当地村民自发进行并历代延续的,可以说就是昭君文化深刻影响力和巨大生命力的再现。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深厚的民间土壤,是昭君文化广泛传播的重要根基。人们通过在自己的故乡修建或认定昭君墓,通过创造昭君神话,表达对昭君的热爱与希冀。与精英阶层相比,人民大众对昭君形象的塑造与昭君精神的认识更质朴、更纯真,他们把昭君当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当成了人民的保护神。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强调:“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古往今来,王昭君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一直被尊敬、被厚爱、甚至被神化,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选择,是追求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文化典例。弘扬昭君文化,传承昭君精神,不仅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更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作为昭君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和志愿者,我们肩负着把这项重要工作不断发扬光大,泽被子孙后代,任重道远、刻不容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土左旗北什轴乡后朱堡村村民对昭君墓的保护与昭君文化的传扬,更加值得我们持续研究和关注。
    本文图片由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孛儿只斤·包苏那嘎先生提供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二级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