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纪行】民族团结进步助推乡村振兴——漾濞彝族自治县光明村田野纪实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43 未知 宋婧 张立辉 参加讨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团结,民族地区的重点是发展”,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早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求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立足国情、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困境的主要途径,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关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研究背景及光明村概况 民族地区作为集“民族、山区、边远、贫困”为一体的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低一不平衡”仍然突出。少数民族地区是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易发地和多发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当下民族地区面对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旧有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新时代的社会矛盾迎面而来,形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折与叠加,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形成态势。具体表现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件”相对较差,民族地区优势资源难以开发,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人才、创业机制、市场环境等“软件”相对较弱,民族地区发展能力不足,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消耗和劳动投入,大都属于“原料生产基地”,位于市场配置资源的低端等问题。少数民族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全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最大的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发展速度缓慢,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民族关系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各民族追求社会结构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最为重要的内容,是良好民族关系运行的正向成果,表现为多民族社会生活各层面合作或联合的社会行为。2018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通知指出:“找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深入发掘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共生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激活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新动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脱贫致富提供了历史机遇。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又是解决当前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 光明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东部,苍山西坡腹地,万古天开石门关旁,距县城12公里,全村国土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偏远散居民族村落,地理位置山高谷深,是集少数民族、山区、边远、贫困“四位一体”的村庄。村委会驻鸡茨坪村民小组,全村辖上院、下院、果木箐、长箐、大坪地、核桃园、鸡茨坪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4户1296人。全村居住着彝、白、汉、傣、傈僳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04%,全村共有三个党支部,69名党员。2018年末全村共有农户304户1296人,人均纯收入达13191元,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76人,已脱贫退出19户71人,全村核桃连片种植面积达一万两千多亩,耕地总面积867亩,林地9000多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古树核桃6000多株,挂牌保护500多株。村内资源富集、山川秀美、区位优越、人文独特,被誉为“万亩核桃生态园”“云上村庄”“天然氧吧”,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农业生态示范村”、云南省“省级文明村”、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自2013年云南省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光明村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为主题,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总要求,积极探索“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团结带领全村各族人民群众,相知相亲相惜、交流交往交融。本研究深入田野,对光明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展开实证分析,希冀为民族地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借鉴。 二、以民族团结促乡村振兴的光明村实践:“3333”工作法+“五五”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发展各项事业。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不仅需要通过发展来推进,更需要依靠各民族团结一心来实现,民族乡村地区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民族团结、区域稳定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持续推进。光明村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一颗心一棵树”这一主线,着力推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3333”工作法+“五五”模式,该模式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凝聚5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立足绿色生态、民族旅游、核桃产业、文化优势,以万亩古树核桃园为平台,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助推乡村振兴,把光明的“绿水青山”变成当地各民族群众的“金山银山”,将光明村打造为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一)“民族团结+产业振兴”相融合的“产业五入”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光明村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改善基础设施和培育壮大核桃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团结示范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实现了示范创建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依托古树核桃林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六个村民小组共同组建“三会”:一是组建“暖心公益会”。以村党总支、村委会组织牵头,成立光明村公益服务委员会,分别组建规划、融资、人才、服务等团队,整合政府、社会、农户三方力量,广泛吸纳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着力解决各民族群众在发展致富中遇到的资金、人才、技术难题,主动为各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排民忧、解民难。积极争取县级及以上公益组织机构延伸到村、村民小组,构建公益服务大格局。二是组建“连心民议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以本辖区民族群众为主体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实施、民主监督的“民议会”。以各党支部牵头,以各党支部书记为会长、村民小组长为副会长,以分片包责的村党总支支委为监督顾问,上下联动、层层监督,形成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家风家训,充分发挥各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议事规则,不断完善村民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和制度,提高决策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组建“合心管理会”。立足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以村党总支、村委会牵头,成立光明村综合管理委员会,推进光明村综合治理。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五委一会”为载体,全面实施治理有效战略,把五个民族凝聚在一起、把各民族群众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组建生态委员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建用水协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倡导节约用水;组建环境卫生管理委员会,建立“户清扫、组收集、村清运”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组建客事从简管理委员会,促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组建社会治安保卫委员会,经常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立健全乡村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形成群防群治局面,抓好综治维稳工作;组建规划管理委员会,规划先行,统筹推进。 围绕产业振兴采取土地入股、核桃入社、产品入网、院子入景和劳力入园的“产业五入”模式,振兴乡村产业。一是土地入股,让土地生金。采取农户的农业生产用地、宅基地或林地,与开发商和其他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实现农户定期股权分红;采取土地流转或承包给开发商和其他经济组织,实现土地增值。目前,已流转、出租土地150余亩,农户收入达400多万元。二是核桃入社,让核桃树变成摇钱树。采取核桃树流转给开发商和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经营管理;采取核桃种植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核桃订单收购、销售;采取成立核桃管护组织,放对所有核桃进行统一管护和产品认证;采取盘活核桃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已认证核桃有机产品2.5万亩,1320株核桃流转给公司经营,群众直接收益达17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三是产品入网,让土货变金货。依托电子商务服务站,将所有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站,统一进行核桃产品线上销售;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优势,户户网店销售,统一推销特色农副产品和推介旅游资源及服务;依托种养技术团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技术服务和劳力输出。目前,光明村304户农户都安装了“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仅2018年,全村通过电商就销售了500余单,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四是院子入景,让村变美户变靓。立足规划,由开发商或农户自行对民居农院进行统一改造提升;强化农户房前屋后、道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庭院种花,推进改厕改圈改厨改门,提升整体宜居环境。目前,光明村以体验“原生态之旅”为主题,打开“旧墙院”,对现有农户房屋进行保护性地改造,精心打造集休闲、度假、美食、民俗风情文化为一体的民俗客栈和农家乐等,让游客领略“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原生态美景,品尝纯天然绿色美食。五是劳力入园,让百姓在家门口务工创业。依托公司、企业,优先解决本地剩余劳力的稳定就业问题;结合项目推进,优先解决本地劳力用工问题;广开就业务工渠道,积极吸引本地劳力就地务工。目前,光明村已有75人到公司务工,实现增收180多万元,已成立农家乐协会,共涌现出“农家乐”经营带头人20户,同时充分吸纳了当地及周边的泥石木匠、剩余劳动力等各类劳动力资源,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务工增收。 (二)“民族团结+文化振兴”相融合的“文化五牌” 光明村被誉为“万亩核桃生态园”,生态资源优势已非常明显,为了让光明村的五个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护,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以“三场”为载体,开展民族文化保护,着力振兴乡村文化,留住乡愁:建好民族歌舞广场。依托彝族文化广场建设,进一步提升改造和完善广场设施条件。做到以光明村五个民族各有特色、相互融合,在挖掘传承本地传统民族歌舞的同时,积极引进彝族大刀舞、路路则、白族霸王鞭等歌舞,丰富民族歌舞内容。讲好光明故事,深入挖掘、整理、传播如阿查阿红等故事,创作民族歌曲作品,以故事吸引人,以血缘族源留住人。建好核桃文化广场。依托核桃文化广场建设,以一年一度大理漾濞核桃节为契机,以核桃神树、情人石为支点,打造看核桃、话核桃、尝核桃的“核桃长街宴”,开展核桃开杆活动,祈求核桃丰产增收。开展核桃园里打核桃、砍核桃、对歌等活动,延伸核桃文化内涵。建好民族文化馆场。依托“非遗”传习所建设,打造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核桃文化、旅游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的民族文化馆场,通过“传、帮、带”效应,帮助从事文化创作和生产的乡村居民获益脱贫。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使各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保障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文化振兴,光明村着力打好历史文化、核桃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五张牌”:一是打好历史文化牌。用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讲好云龙桥、唐标铁柱、史迪威公路、博南古驿等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挖掘开发好“商旅古道”的资源价值。二是打好核桃文化牌。用好中国核桃之乡、万亩核桃生态园、古树核桃林等名片,进一步搜集整理挖掘漾濞核桃文化,开发挖掘古树核桃品牌价值,认真做好核桃栽种、抚育、加工,守住中国最美田园、国家级生态旅游文化村、云南省旅游特色村、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遗产地、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系列殊荣。三是打好民族文化牌。进一步开发挖掘光明村彝族、白族等五个民族的风土文化,开发和保护好光明特有传统民居、民族服饰、民族祭祀、民族语言、民族葬礼等优秀文化元素,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四是打好农耕文化牌。做好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开发挖掘好犁、耙、镰、磨、牛等农耕文化元素。五是打好饮食文化。做优美食产业,把核桃宴、卷粉、火腿、赶马鸡、烤全羊、甲甲虫等彝家美食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法宝,满足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利用“景区市场+传承人+农户”的市场驱动机制,建立“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运行机制,对五个民族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族风俗等通过“传、帮、带”进行生产性保护。 (三)“民族团结+生态振兴”相融合的“生态五有” 《乡村振兴意见》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光明村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念好“山”字经,以“三美”为目标,做到“生态五有”建设各民族共有幸福家园。 一是护山有队,守好绿色宝藏。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相关法律规定,认真贯彻落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专门对苍山进行保护,定期进行巡查。突出辖区内的苍山西坡管护区,进一步细化管护范围;壮大生态护林员队伍,建立一支7个人的护山护林队伍,做好普法宣传,增强生态意识;明确责任区,强化管护力度;全面遏制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等行为,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二是管水有制,确保取用有度。成立管水委员会,聘请管水员、水费收缴员,强化水资源保护;全面实行水费收缴制度,倡导节约用水;划分饮用、灌溉等水资源利用片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种田有标,杜绝农业面源污染。在粮食、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特色生态养殖中,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饲料喂养的范围和标准,坚决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保证光明出产的食品天然、绿色、无公害。四是植绿有责,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明确农户职责,做好庭院、房前屋后绿化,建设园林农家;明确企业职责,实施绿化项目,建设园林企业;明确村组职责,做好道路沿线、公共活动场所绿化,建设园林村庄。光明村成立了村级生态委员会,严格要求各家各户守好“责任林”“责任山”,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力度,实施了退耕还林430多亩,发放了公益林补助9290亩,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禁村内使用柴火燃料。五是保洁有约,确保村内干净整洁。培育一支保洁队伍,确保村内干净整洁。成立一家覆盖6个村民小组的垃圾清运公司,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户清扫、组收集、村清运”工作机制,定点定时进行垃圾清运。实施“一水两污”项目,使污水处理和农村垃圾处理逐步走上制度化正轨。全面实行卫生费收缴,形成人人参与的环境卫生整治格局;全面实行房前屋后虫害病害要清理、杂草杂物要清理、枯枝废枝要清理的“三清”责任,做到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全面整治农户庭院卫生;全面实施“农户清扫分类、组收集、村清运”,构建定时定点垃圾清运处理常态化格局。 (四)“民族团结+人才振兴”相融合的“人才五中”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着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光明村按照好干部“二十字”标准,把好标准关、原则关,大力选拔使用明辨是非立场特别坚定、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有力、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优秀干部。建设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使之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打牢根基。围绕“三带”,培育人才“能人带”:培养人。采取在群众中培养、项目中锻炼、社会中引进,培养政策宣传能人、技术技能能力、服务发展能人、致富带头能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经纪人,力争到2020年,每个民族都培养不少于1至2人懂政策、有技术、能力强的能人,明确目标白族、彝族不少于3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名农村经纪人。带好人。采取“能人+农户”,每户至少有1名能人挂钩帮扶,亮明身份、亮出承诺,做到能人带户、能人带富。服务人。带头配合、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产业振兴、乡村旅游、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不争名、不争利,想在前、让在前、干在前,带领各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光明村全村共有劳动力资源近800人,村党总支组建了技术人才库,通过各种渠道着力提高大家的种植、养殖、木匠、泥匠等技能水平,让每家每户的骨干劳力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本土人才保障。村民张会兵在家门口帮公司做活时,跟来自四川的师傅学习砌石墙技术,毕业大学生陈佳汝利用大学专业优势回家开办农家乐,通过自己带动让村民掌握乡村旅游“硬功夫”。光明村内的优秀青年、创业带头人、泥石木匠等,纷纷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光明村党总支把社会中精通“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和管理服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干起来,让技能人才服务家乡、建设家乡、带富家乡。 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光明村探索出“教学中育、群众中培、企业中带、社会中引、项目中练”的“人才五中”培养帮带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振兴,一是教学中育,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要求,通过积极落实国民教育各项政策,全面推动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有效提升了整体人口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技能素质。二是群众中培,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强一支农村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各种形式的培训载体,着力培育乡贤;广泛开展种养、建筑、服务、礼仪等各类技能培训,提高群众技术服务水平;采取人帮人、户带户,每户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技术。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村民素质提升行动,抓实农村电商人才培训,2018年完成农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368人次;2019年内计划将实施农家菜烹饪培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等3个项目。目前光明村已有9户农家乐的厨师取得了厨师证,每年有80多人到四川、贵州等地从事果木嫁接。三是企业中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利用公司企业平台,加大务工人员的服务培训力度;以务工人员素质的提升,在企业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比技术、比服务、比先进。石门关公司、漾濞光明云上村庄农业旅游公司、景漾别院等企业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充分吸纳了当地及周边的各类劳动资源,务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能够通过企业这个平台,接触到、了解到、学习到更多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四是项目中练,提升劳务实践能力。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锻炼人、培养人;在项目中培养技术能人,培养师傅型人才;探索技术能力技术创新奖,形成比学赶超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通过实施农家菜烹饪培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等,全面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五是社会中引,建强“三农”人才队伍。围绕能引进,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纳外地人才,在政策上下功夫;围绕能留住,积极探索激励机制,在保障上下功夫;围绕能发挥作用,积极为引进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创造条件上下功夫,为光明村乡村振兴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