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南京大学海外院士大讲堂暨中国名家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9月24日至25日,南京大学海外院士大讲堂暨中国名家论坛成功举办。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士帕特·塞恩教授、巴哈丁大学校长曼苏尔·阿克巴尔·昆迪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英国历史学会前会长哈利·T. 狄金森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会长高毅教授、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刘曙光研究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陈晓律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贤金教授出席会议。陆延青副校长、昆迪校长和张生院长先后致辞。大讲堂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共同承办,来自中国、英国、埃及、日本、巴基斯坦等国的专家和学员150余人出席大讲堂,大讲堂由我校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于文杰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主持开幕式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院长致辞
    
    巴哈丁·扎卡里亚大学昆迪教授致辞
    大讲堂共分三个主题: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与国际问题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遗产研究。
    一、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历史研究
    大讲堂的第一场主题为“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历史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必康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历史与现实:英国民族问题的三种模式》的演讲,将英国民族概念形成过程中利益得失、实力对比、文化认同三大问题分为了三种模式:古代武力征服剥夺模式;近代的经济“融合”和政治控制模式;现代的拖延缓和与维持可控模式,研究英国模式为理解当代民族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案例经验。中国人民大学的孟广林教授在“中世纪英国政治史研究的要旨与理路”的演讲中提出,近代以来,在借鉴西学的浪潮中,作为“宪政”样本的英国曾为中国知识界所仰慕,由此而影响到中国学界对英国中世纪政治史本质的理解。近年来中国史学界积极进行学术反思,构建自己的学术思路,首先是对“文本中的政治”或“观念中的政治”的辩证分析,其次是对“制度中的政治”即“王在议会”的格局做考察,最后应致力于诠释“实际发生的政治”。武汉大学的陈勇教授作了“基本生活需求的过去及其现实回响——以近代英国为例”的主题演讲,从英国的历史经验论证了做好基本生活消费的有效供给、推进复工复产是中国在疫情考验下应当重视的第一条工作,这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来自吉林大学的任东波教授作了“英国学派的历史叙事”演讲,提出英国学派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四种类型:传统叙事、典型叙事、发生叙事和批判叙事,英国学派历史叙事的转向所带来的反思意识涵盖了学科、时代和文化三种向度。复旦大学的李宏图教授作了“密尔《论自由》文本的形成——一种思想谱系的历史考察”的演讲,分析了密尔《论自由》一书所表达的主题的思想来源,认为在密尔进行创造性的思想阐释时,无疑接受了前人或者同时代他人的思想,建立起了一种思想的谱系。
    
    武汉大学陈勇教授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发表演讲
    第一场主题演讲还邀请了来自海外的资深历史学家通过线上的方式发表主题演讲。来自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帕特·塞恩教授作了题为“自1900年以来英国福利国家的兴衰”的演讲,提出虽然福利国家的概念在1945年以后逐渐流行,但早在20世纪初英国的福利政策便为之后福利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1906年自由党政府的政策为穷人提供了新的服务,关注由社会经济问题带来的贫困现象。爱丁堡大学的哈里·狄金森教授讨论了“大英帝国奴隶制的终结”,认为逐渐高涨的废奴运动推动了议会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被视作大英帝国废除奴隶制的第一步。但由于英国与法国1804-15年战争,及与美国1812-15年战争,加上战后逐渐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废奴进展较为缓慢。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的斯蒂芬·冈教授作了“十六世纪英格兰的火器事故”的主题演讲,主要讨论了16世纪英国94份关于枪支和火药方面的意外死亡报告,其中还包括一次近百人死亡的事故, 展现了枪支在当时英国的流行度,也展现出人们使用枪支越来越小心的态度。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杨·鲁格教授作了“帝国、欧洲、英国:小岛观景”的演讲,讨论了“新帝国史”在世界史研究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21世纪英国人对于“帝国”与“欧洲”的界限似乎比19世纪时期更为明显。尽管“帝国”在地缘政治的语境中已经消亡,但依然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维度影响着英国人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爱丁堡大学的朱利安·古达雷教授讨论了“现代早期苏格兰的农业”,从耕种方式、农民身份、季节性农活及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四个维度分析了苏格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爱丁堡大学的威廉·艾尔德教授作了“‘北方的火焰’:达勒姆的兰努尔夫主教,十二世纪早期英国教会的救赎与改革”的演讲,从考古发现的一手材料入手,重新讨论了英国教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来自巴哈丁·扎卡里亚大学的沙菲克教授发表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政治中英国民族主义的辩证复兴”的主题演讲,辩证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辩证较量,并导致的英国民族主义的复兴。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对诸位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历史学家的精彩演讲进行了点评。
    
    英国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士帕特·塞恩教授发表演讲
    
    牛津大学斯蒂芬教授、伦敦大学扬教授、爱丁堡大学朱利安教授、比尔教授发表演讲

 
    二、世界历史与国际问题研究
    大讲堂的第二场主题为“世界历史与国际问题研究”。来自北京大学的高毅教授作了“试论‘波拿巴主义’的现代意义”的主题演讲,从当今西方重现拿破仑幽灵的现象着手,分析了大小拿破仑的业绩,讨论了“波拿巴主义”的理论意义,即其是一种在坚持“人民主权”原则的前提下,既推行经济自由主义、又实施政治威权主义的统治体制。最后从“波拿巴主义”的世界扩散研究了其现实意义。辽宁大学的韩毅教授作了“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理论与历史”的演讲。宏观上,特定的文化传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地区、共同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微观上,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塑造了社会成员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形成了不同的约束机制,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和契约履行。吉林大学的刘德斌教授作了题为“世界历史阐释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演讲,提出“非西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阐释既是回避不了的挑战,也是获取重大突破的机遇,更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理论获取重大突破的前提,应当理性并积极应对“西方中心论”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暨南大学的蔺志强教授讨论了“中古西欧王权的次级权威性及其影响”,认为中古西欧王权处于独特的国际环境之中,王国之外有一个观念上和现实中都必须认可和适应的世界,因而王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次级性的权威。梳理造成其权威次级性的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有助于对中古西欧王权的性质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南京大学的祝宏俊教授作了“希波战争与雅典国家形象的互相建构”,认为希波战争成为雅典文化建设极好的文化资源,对雅典形象塑造有用的战事被进一步美化,如萨拉米斯海战。
    
    北京大学高毅教授、辽宁大学韩毅教授
    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作了题为“西方民主的虚化、污化与圣化”的演讲,提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是有保鲜期的,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路上的东西,因为它必须在共同体的硬件与软件上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始终维护这种共识,就必须要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中国海洋大学的庞中英教授作了“国际体制的成败:从Susan Strange的“威斯特菲廉体制”回溯19世纪的‘欧洲协奏’”的演讲,认为斯特兰奇指出的“西方失败体系”,居然在她去世的这25年毫无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为重重全球危机。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作了题为“日本对‘共产八路军’的政策演变规律”的演讲。演讲以案例与详细的一手材料为依据,讨论了日本应对东亚局势变化的政策演进,为理解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开罗大学的莫尔森教授作了“以男性身份统治国家的女人”的演讲,介绍了哈特谢普苏特的个人事迹及历史影响。
    
    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发表演讲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发表演讲

 
    三、“一带一路”与文化遗产研究
    大讲堂的第三场主题为“一带一路”与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与传统文化传承者发表了精彩丰富的演讲。南京大学的张良仁教授作了“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一种假说”的演讲,介绍了汉代崖墓这一种独特的墓葬,并提出沂南北寨汉墓的八角柱和佛教图像以及孔望山佛像可能由海上丝绸之路或滇缅路传入中国的假说。四川大学的何平教授作了“中国古典绘画风格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的演讲,讨论了中国传统绘画对古代技术发展的影响,包括山水画的空间营造与景观再现、古典绘画的透视学方法、表意性与绘画技法及图像学、绘画与宇宙图示。来自鹿儿岛国际大学的康上贤淑教授讨论了“中国丝绸技术和文化传入日本后的变化与发展”的议题。唐朝的丝绸技术和文化传入日本后,最初在京都生根发芽,主要消费者是日本的皇室。后来,扩大到武士上层社会,到了江户时期逐渐普及到各个地区的藩主。得到最急速发展的旺盛时期是明治维新即日本工业化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作了“海上丝路之——石湾陶器外销”的演讲,介绍了石湾陶塑的外销历史和在当代市场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先生作了“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的制度设计、机制建设与启示”的演讲,强调保护吴哥国际行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保护共有文化遗产的崇高理念,具有道义上的普世意义。
    
    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发表演讲
    
    鹿儿岛国际大学康上贤淑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先生作了“瓷绘时代——当代高温颜色釉绘画的兴起及发展探索”的演讲,从高温颜色釉绘画的兴起和当代高温颜色釉绘画性探索的角度介绍了当代景德镇陶瓷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文先生作了“雕花天鹅绒工艺研究”的演讲,介绍了天鹅绒分为平素绒和雕花绒的两个品种,这一丝织珍品色泽沉静,格调高雅,符合现代人审美时尚,用以制作高档服饰和室内装饰等,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女士作了“新时代苏绣的艺术探索——行走的刺绣”的演讲,提出应当让刺绣行走,使其产生无限的开放性和创新性。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曲女士作了“宜兴紫砂,壶谊流长”的演讲,介绍了源远流长的紫砂文化。防城港市博物馆长何守强作了“广西北部湾海丝遗迹调查新发现及其意义”的演讲,认为汉代合浦港衰落之后,北部湾往来东南亚航线继续保存,北部湾地区依然继续参与海丝活动,但较之以往已有新发展,形成了区域参与主动性增强、地方及跨国贸易市场不断壮大等新的特点。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的袁苑与副院长黄贤金教授作了“中国国际土地投资及东道国选择研究”的演讲,讨论了全球粮食与能源危机下国际合作的新挑战、新机遇与新路径。
    
    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刘曙光发表演讲
    
    江苏省级文化遗产传承人梁雪芳大师发表演讲
    论坛于2021年9月25日下午完成使命。正如陆延青副校长在致辞中说:论坛有助于增进国内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育研究水平,有助力于学科建设工程。在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陈晓律先生的团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我校于文杰教授和爱丁堡大学威廉·埃尔德教授共同主编的多卷本《英国文明史》等成果,预示着南京大学英国史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迈向更高境界;陆校长说:于文杰教授和真纳大学校长阿里教授共同主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文化访谈录》正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努力为为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做出了贡献。在闭幕式上,高毅教授、陈晓律教授和李文跃教授先后致辞。他们对南京大学海外院士大讲堂暨中国名家论坛做出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最后,于文杰教授出席大讲堂的来自五个国家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开罗大学、巴哈丁大学、东京大学、鹿儿岛国际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几十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员们深情致谢!向南京大学国际处、社科处、教务处、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历史学院的同事们、同学们和全体工作人员深情致谢。闭幕式由历史学院祝宏俊教授主持。虽然南京大学海外院士大讲堂暨中国名家论坛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顺利闭幕,但是我们在新疫情时代探索文科建设的国际化的建设工程才刚刚起步。
    
    南京大学海外院士大讲堂暨中国名家论坛闭幕式
    
    南京大学海外院士大讲堂暨中国名家论坛代表合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詹墨奴供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