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奇谋为短”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仝晰纲解读三国风云与诸葛亮形象演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05 未知 张杰 杨子墨 宋宁 参加讨论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仝晰纲解读三国风云与诸葛亮形象演变。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杨子墨 宋宁)10月9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第四讲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公开课邀请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仝晰纲担任主讲嘉宾,他讲座的题目是《三国风云与诸葛亮奇谋》。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发展历程中,三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诸葛亮是这个风云变幻年代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可谓“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在讲座中,仝晰纲全面分析了三国历史风云与诸葛亮的精彩人生,深入解读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考证这一评价与陈寿“曲笔”之名的关系,梳理诸葛亮历史形象的嬗变,从而使听众深切感受诸葛亮的杰出风采与真实魅力。 “奇谋为短”的语境与论争 讲座伊始,仝晰纲以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为切入点,指出“奇谋为短”在其评价中的特殊性,并详细梳理了古人围绕“奇谋为短”持续了一千七百余年的争论。仝晰纲以西晋建立前后为节点,分析出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与司马懿辅佐的曹魏具有截然不同的正反历史形象,但西晋建立,人们出于回护晋短,无形中产生了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论。在他看来,陈寿评价诸葛亮的“奇谋为短”,其实就是张俨、司马懿、袁准等人观点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既是一个客观评述,又多少有回护晋短的因素。 仝晰纲分析,历史上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无论是应和还是批评,都仅仅是停留在对这一议题的感慨和议论,并没有真正探究“奇谋为短”的语义和成因。他明确提出:此评价并不是指诸葛亮不善奇谋,而是说他的奇谋相对于政治才干而言稍有逊色。 “奇谋为短”的语义与成因 仝晰纲在梳理古人对诸葛亮“奇谋为短”评价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评价中“奇”与“谋”两字的语义。仝晰纲认为,“奇”是中国传统兵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与“正”相对;“谋”即谋略、计谋;“奇谋”代指军事才能。根据诸葛亮传奇的人生经历,陈寿称诸葛亮“奇谋为短”,并非说诸葛亮不善奇谋,而是说相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奇谋稍为逊色。随后,仝晰纲结合诸葛亮生平及其所处时局,从国弱、主昏、将寡、敌强等方面深入分析陈寿如此评价诸葛亮的成因。 虽然陈寿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客观中允,但陈寿却为此被诬为“曲笔”。仝晰纲联系古人批评陈寿“曲笔”的事例表示,虽然陈寿的评价相对中肯,但人们出于崇拜英雄、讳言英雄之短的心理,认为陈寿的评价包藏私心,并使陈寿背上了“曲笔”的诬名。在仝晰纲看来,作为由蜀入晋的人物,陈寿在撰写《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与晋主先人相争的那段历史时,是非常谨慎的。只是随着诸葛亮儒者形象的形成,才有一些儒者认为陈寿“奇谋为短”是对诸葛亮的“曲笔”,陈寿被诬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对这些评价资料,不能简单信以为真,应进行综合考虑,慎重考辨。 “奇谋为短”意蕴变异与诸葛亮形象嬗变 在讲座中,仝晰纲着眼于宋代以后儒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和民众对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广泛接受,进一步分析了“奇谋为短”意蕴的变异以及诸葛亮历史形象的重新塑造。在他看来,随着宋代儒学复兴,宋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把诈谋奇计看作是与“义兵”相对立的东西。人们对于“奇谋为短”的认知,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认为,在宋代理学家们的推动下,诸葛亮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完美的化身。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诸葛亮的形象再次提升。随着诸葛亮的形象日臻完美,人们不容许对诸葛亮有任何的短讥,“奇谋为短”的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成为“奇谋为长”了。 仝晰纲表示,明清诸葛亮形象的提升,还表现在诸葛亮的形象不再仅仅表现为军事家、谋略家,而是俨然以儒者的形象出现,成为儒家圣贤。他以明代前后文人对诸葛亮的定位变化为例,进一步揭示诸葛亮从申、韩之士到儒家圣贤形象的嬗变。他总结说,诸葛亮这一形象的变化,固然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分不开,同时,也是因为人们对“奇谋为短”的排斥,为英雄讳短而壮其智,使“奇谋为短”的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并从申、韩之士变成了儒家圣贤。 仝晰纲的讲座观点新颖、引证丰富、分析深刻、内容精彩。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吕文明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仝晰纲教授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方法,吕文明表示,仝晰纲教授围绕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展开论述,为我们全面了解诸葛亮和三国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解读古代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