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努力开创世界一流的考古学研究之路——访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吉林大学位列其中。据悉,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双一流”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2016年以来,吉林大学考古学已经连续两轮列入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奋力开拓“吉大考古”成功之路
    谈起吉林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感到无比自豪。在他看来,吉林大学考古学获此殊荣,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他认为,目极全国所有高校,吉林大学考古学有着独到的学科优势。从1972年正式创办考古学专业以来,“吉大考古”已经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他们先后经历了1972年至1987年隶属于历史系、依托考古专业和博物馆专业建设考古学科的时代,经历了1987年至2001年依托考古学系建设考古学科的时代,经历了2001年至2018年隶属于文学院、主要依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建设考古学科的时代。2018年6月20日,吉林大学整合文学院原考古系、博物馆系,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古籍研究所,成立了独立建制的考古学院,标志着从此步入了以考古学院为平台,加快建设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新时代。
    “应该说,无论是哪个时代,我们都特别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始终把师资队伍体量当做‘垫脚石’,把科学研究水平看成‘立足点’,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线’。这是我们的‘发家史’,也是我们的‘成功路’”,赵宾福对记者说。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吉大考古”学科建设卓有成效,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重大成果。1972年吉大创办考古专业,1981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创办博物馆专业,1987年成立考古学系,1995年入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历史学基地,1998年入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特殊学科点建设计划,1999年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获批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入选“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考古学系并入文学院,2005年依托考古学科建立的“中国边疆史地创新基地”入选“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教育部前四轮学科评估中,前三轮均名列全国第二位,第四轮结果为A-,这是2017年“吉大考古”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实力和优势。在5年建设周期内,特别是2018年成立独立建制的考古学院以来,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建设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2019年考古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在校外创建了国内一流的山西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2021年考古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新增设的古文字学专业获批国家“强基计划”本科专业,生物考古实验室被评为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校外新馆开始使用。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吉大考古”位列全球第44位,中国第2位。
    “2022年再次进入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考古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应该是对‘吉大考古’学科建设成绩和建设能力的肯定”,赵宾福告诉记者。
    全面开展“吉大考古”创新性研究
    赵宾福表示,“吉大考古”的科学研究,始终坚持“立足边疆、面向中原、放眼世界、交叉融合”的学术定位,以边疆考古为生长点,以中国考古为大方向,以世界考古为大视角,以交叉融合为大手段,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之路,坚定不移地走融入世界的考古之路,坚定不移地走扎根田野、依靠材料、利用科技、辅以文献、追溯历史、服务社会的考古之路。尤其是考古学院成立以来,我们本着“夯实基础、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把握前沿”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中国考古研究、以边疆考古为依托的外国考古研究、以学科交叉为支撑的科技考古研究、以出土文献为材料的文字考古研究、以文物保护为导向的文化遗产研究、以文化传播为己任的博物馆学研究,逐步形成“中国考古、外国考古、科技考古、文字考古、文化遗产、博物馆学”六位一体的学术研究体系。
    “吉大考古”还强化“学科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规章治院”的新思想,推行“队伍建设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科学研究是支撑、制度完善是保障、服务社会是方向”的新理念,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敢于担当、引领潮流”作为学科发展新目标,开启了“举中国特色考古学之旗、走世界一体考古学之路”的新征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研究。我们在东北及东北亚考古领域取得了学术话语权。无论是汉代以前的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还是汉代以后的高句丽渤海考古、辽金元清考古,都组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产出了丰硕的系列成果,形成了特色学术体系,掌握了这一区域的话语权,达到了该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吉大考古”还在生物考古领域率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DNA”实验室,并于近期成功建设成了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作为科技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大生物考古团队在我国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演化、遗传结构、健康状况、古代疾病、家养动植物起源与演化和古环境复原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外国考古研究领域起步最早,成果最多,影响较大,也是“吉大考古”鲜明本色。特别是在西亚考古、欧亚草原考古、朝鲜半岛考古、日本列岛考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考古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进程。
    在古文字学研究领域,吉林大学历史悠久,队伍实力雄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苦心经营,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古文字研究重镇。在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文字等方面科研成果丰厚,学术影响深远。长期秉持和传承的严谨踏实学风,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并且在边疆考古与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领域,也提出过一些新的认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彰显“吉大考古”引领意识
    谈起学术成就,赵宾福如数家珍。他说,东北亚考古团队的《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中国东北先史文化研究》等著作先后被译为韩文出版。高句丽渤海考古的研究成果世界领先,大量论著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刊发。
    2017年,冯恩学教授撰写的咨询报告《金朝祭祀长白山神庙遗址的重要性与遗址利用对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可定。2018年,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长白山神庙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前期规划、田野考古和保护利用工作,充分体现了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在服务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2016年以来,吉林大学人类骨骼考古团队对吉林省辽源矿工墓遇难矿工遗骸首次开展了法医考古学调查和取证,提取了遇难矿工遗骸所包含的性别、年龄、创伤、病理、死因等信息,并根据国际标准进行系统的法医考古学鉴定以及重要个体的DNA采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化数据库,加强了我国涉日罪证类“万人坑”遗址法医考古学保护研究的整体观,对于该类历史证据类资源保护与保存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近年来,他们又承担“全球健康史计划”亚洲模块牵头工作,引领相关领域国际国内合作。
    2016年3月,吉林大学外国考古团队完成的《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成果一经出版,便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并获得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其英译本在海外出版。同时该团队还翻译出版了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的考古学专著,进一步奠定了吉大考古在东北亚及欧亚大陆考古研究中的地位。
    吉林大学古文字学团队完成的《古文异体关系整理与研究》成果,获中国语言学界青年学者最高奖“第三届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一等奖和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吉林大学文化遗产团队在2016-2020年间承担各类文物保护规划编制项目6项、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编制项目11项,其中《吉林省蛟河市前进古城址保护规划》《吉林省四平市二龙湖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干沟子墓群保护规划》等三项文物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各级各类文物保护项目的评审,并承担了《吉林省考古事业研究报告》《吉林省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评估工作报告》的编写工作,以及《辽春捺钵与金春水路线辽金遗迹调查与应用价值研究》等省级文旅建设重点项目,有力促进了吉林省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组织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成功编写并出版了一部《中国考古纲要(1921-2021)》,以此向中国共产党献礼,向中国考古学献礼,体现了‘吉大考古’的情怀,彰显了‘吉大考古’的担当和引领意识”,赵宾福说。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钟义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