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清醒剂(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4:11:3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记者 张清俐 参加讨论
居安思危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从甲午战争失败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与会学者表示,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态实现了从下挫到上升、从忧危到必胜、从涣散到凝聚的根本性转折。在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全面提振和弘扬。 “这场战争后,日本右翼势力不是反省战争教训,而是停留在社会教育中的‘蔑视观’层面,借助排外论在国外制造敌人,从而转嫁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兼任讲师伊势弘志反思道。 有学者提出,要警惕当代日本右翼势力军国主义的复活,这可能对和平的东亚秩序再次形成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低迷,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日本右翼势力再度散播对华敌视情绪,趁机宣扬“中国威胁论”。“这些行径都试图一步步走向复活军国主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晓秋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以史为鉴,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吸取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要居安思危,加强和巩固国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决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 以学术研究总结历史智慧 甲午战争对历史进程带来深刻影响,这一历史事件是学术界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日关系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等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甲午战后至今,中国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午战后的25年,研究工作缓慢起步,史料初步积累。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49年,是研究工作的开创与奠基期。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甲午战争历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但50年代后是研究出现转机与发展的阶段,学者们开始发掘历史档案、历史资料,探讨甲午战争的历史问题。第四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加入到甲午战争研究行列。韩国忠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申荣佑介绍说,甲午战争对于事件最初发生地——朝鲜也是一个重大事件,考察当时朝鲜官方和民间对战争的记录资料,可以更准确了解时代状况,有利于推动朝鲜史中关于甲午战争的基础研究工作。 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认为,未来在甲午战争史的学术研究上还有不少可以推进的空间,比如日本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日本历届政府为何很容易形成大陆政策的共识?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展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何富于侵略性?中国政府和民间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前后对日本那样缺乏了解与认识?在面对外国侵略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挖掘史料,展开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130余位学者,就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起因,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马关条约谈判,东亚海权问题,中日海军战略、战术与装备,历史人物研究以及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及东亚格局的影响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