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皇子失踪之谜(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05 《浙江学刊》2013年4期 李裕民 参加讨论
五、余论 从王巩的记载看,收养为侄的故事很富有戏剧性,是否每个细节都符合事实,已无从查考。但联系赵匡胤在建立新政权的全过程中的表现看,恐怕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策划的。 赵匡胤是一位武将,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他决非一勇之夫。他的谋士们赵普、吕余庆等人略有文化,谈不上有多丰富的知识、多大的学问,但他们都是讲究策略的智囊。他们的策略自成特点,即既不从遥远的古代历史中找借鉴,也不从复杂的儒家经典中求答案,而是针对近代各王朝的弊病,寻找防弊的方案,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利最大弊最小的最佳方案。目标非常明确:既要成功夺权,又要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因此他们的方案在历史上最具独创性,往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一步,针对后周存在两支独立并行的部队、而自己只掌握其中一支的情况,用半年时间分化瓦解侍卫亲军司,尽可能把军权全部抓到自己手中。等时机一成熟,即发动陈桥兵变。这次兵变,与以往不同,他不许士兵抢劫,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他不是踏在前朝皇帝的血迹上登基,而是以周恭帝禅让的方式进行,显得和平而高雅,把非法的政变妆点成合法的权利交接。 第二步,如何避免后周王朝的复辟。周恭帝降格为郑王,年龄又小,暂时不会成为威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和三个兄弟可能衍生为庞大的家族、出现十分能干的人才,一旦和拥周势力相结合,就会出现复辟的危险。如何防止?最简单的部分自然是杀,但这样做,就撕破了禅让的面具。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是想统一全国,消除军阀割据,而这只能用文官统治去取代,以仁政德政去取代军阀的滥杀、掠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带头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模范。赵匡胤的崛起,与周世宗的提拔有直接的关系,仅仅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就把他从一个小军官变成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检。这是普天之下人所共知的事实,对柴家后人处理不好,就会落下恩将仇报的社会影响,无论从社会效果上,从个人良心上,都是迈不过去的。因此对柴家后人作了极为巧妙的处理,或无后,或夭卒,而最特殊的就是送潘美作侄,虽然没有短命,而且有后,但姓已改,于大局无碍。 第三步,如何对待威信极高掌握军权的弟兄们。历史上有两种处理方式,汉高祖杀功臣,和唐太宗重用功臣。两者都不可取,如杀功臣,都是赵的结拜弟兄,对于颇有良心的赵匡胤来说,于心不忍,而且杀了以后,人人都胆战心惊,谁还愿意为他出死力去削平割据政权统一全国呢!如重用功臣,在眼下士兵叛乱成风之时,就有可能再次出现黄袍加身的闹剧。于是独创了杯酒释兵权方式。 以上三步,都是赵匡胤的独创,第一、三两步,史有明载,甚至传为佳话,唯第二步,最见不得人,故讳莫如深。唯有揭示其庐山真面目,才能对赵的权谋有一个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 收养周世宗子为侄,完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宋朝历位皇帝都在重用柴家后人,封他们为崇义公以祭祀周世宗,封宣义郎以祭祀周恭帝(13),表明赵匡胤和他的继承者的道德风格多么高尚啊,不忘世宗提拔之恩,不忘恭帝禅让之德。而背地里早已釜底抽薪,把周世宗的根全部铲除了。周世宗前三子从小就被杀,就不必提了。周恭帝死时才二十一岁,没有留下后代,这从宋找柴家后人中年辈最长者为公,以奉恭帝之祀即可看出。老六熙谨十来岁就死了,自然也没有后。而唯一有后的,却已被潘美收养,以潘为姓了。其中还真有能干的,潘承裕之子潘夙即是一个典型例子。 潘夙(1005—1076),字伯恭,《宋史》卷三三三有传。此人能文能武,常立战功,大将郭逵出师不利,是他派兵援救,使之脱险(14)。但皇帝不想让他在军事上发挥作用,墓志载:“长曰夙,始仕,以才显,大臣中荐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终用其艺文,复为司封郎中、直昭文馆、知桂州。”《宋史》评论:“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边务,用当其材,举能其官。”王铚甚至用“有才”、“名帅”、“英明”之词称赞他。此人能干的程度颇像其曾祖周世宗,潘美的后人不少,但没有一个像潘夙那么能干的。可以设想,假如他仍姓柴,宋王朝又不得不封他为侯,他那么强势,那会对宋王朝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样能干,却不能替柴家争光,可以想象,他们的内心是多么难受!但在当时,对于惟吉及其子孙而言,他们身不由己,钦定的安排,只能接受,无法回改,不可能像后来的范仲淹那样,中进士以后还可以改回原来的姓。他们只能在私下谈一点真相,王巩的年龄与潘夙之子差不多,他的记载,很可能是潘夙之子提供的。潘承裕墓志的记载,也许是有意在暗示着背后另有隐情。 宋代柴家的子孙很多,但没有一位是周世宗、周恭帝的后代(15),也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他们在政坛上全都默默无闻,于政权没有任何影响。说到这里,不能不承认,赵匡胤的举措确实高明,他不是一勇之夫,而是多面性的人物,有时粗鲁蛮横,有时带点天真,他既是军事家,也是会耍弄权谋的政治家。收养周世宗之子为潘美侄,不是简单的一个收继事例,乃是他消除一切可能成为隐患的高明举措,与杯酒释兵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的考证,也说明了柴姓人已没有周世宗的血脉,但周世宗并没有断根,潘家的一支实际上是其血脉的沿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九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问世
- 下一篇:董仲舒背离民本思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