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金圆券”的真实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08 北京青年报 卢周来 参加讨论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最近热播,其中涉及1948年国民党当局发行“金圆券”导致物价飞涨那段历史。尽管电视剧不免有创作的成分,故事情节有虚构的内容,但真实的历史却与电视剧一样精彩。 1948年国民党当局决定发行“金圆券”,一个突出的考虑就是解决财政困难。据与会者后来的回忆,当年8月的一天,蒋介石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发行“金圆券”问题。当时的财政部长王云五认为,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要求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与会的大多数委员则表示,如无实体经济或硬通货作为基础支撑,光在票面上改革,并不能解决财政危机。但蒋介石最后发话:“目前财政上的困难,王部长已作了报告,这次改革币制,已同外国朋友商量好了。”然后站起来,双手徐徐托起说:“大家起立,表示表示赞成。”于是,第二天“金圆券”出笼。但很快,没有任何支撑的“金圆券”暴跌,一捆“金圆券”换不回相同重量的大米,上海等地不少商家干脆拒收这种没有任何信用的纸币,国统区内经济秩序一片混乱。 实际上,这不是国民政府第一次以财政困难为由进行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发行纸币即法币并回收与禁用银元,此举也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结果同样导致纸币过量发行,至抗战结束,法币贬值数千倍。 《巴蜀述闻》里曾记载了一个故事,把国民政府几次发行纸币失信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1930年四川宜宾县为修建自来水厂筹集银元13万余,后工程因故未上马,银元以自来水工程专款名义存入银行。1935年,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发行纸币即法币,以法币回收银元并禁用银元,按当时兑换,13万银元换成了200万法币再存入银行,孰料法币自抗战以来一路贬值,通币无限膨胀。至1948年国民政府再度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圆券一元折合法币三百万元比价回收法币”,此时存在宜宾银行中的当年用13万银元换回的两百多万法币连本带息只换回了不到一元“金圆券”。而随着“金圆券”暴跌,1949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停止金圆券,“银元与银元券并行于市,并以银元一元折合金圆券5亿元的比率回收金圆券。”算是回到“银本位”,但此时,宜宾当年的13万银元自来水专款在兑换成两百万法币、再“兑换”成一元金圆券后,现在彻底化为乌有。 最不可原谅的是,在几次币制改革中,老百姓财富一再缩水,但掌管国民政府金融系统的腐败高官却火中取栗,发国难财。 据原国民政府秘书长陈诚的一名下属回忆,1939年春,为挽救日益低迷的法币之命运,以孔祥熙为首的国民政府财政部出台新规,决定切断法币与一切外币之间的联系,严禁法币兑换外币。但在此规定出台之前几天,他自己及其家庭与亲信,都大量紧急购进外汇。当时,为拉拢讨好国民政府秘书长陈诚,孔让其夫人宋蔼龄打电话给陈诚夫人,拉其入股做外汇生意。陈诚闻之大怒,吩咐此手下:“给委座写封信,就说党内党外对我财政当局表不满,居然要拉我老婆做外汇生意了。”手下起草好这封信后,陈诚亲笔书呈蒋介石,可惜蒋却将信转给了孔本人,此事不了了之。 是年,正好全国经济学年会在重庆北碚召开,讨论的就是“战时物价问题”。《豫章史撷》记载了时任经济学年会会长的马寅初先生当场对孔氏发难的一幕。马老在开幕式发言时讥讽说:“我们经济学会有点会金,朋友们劝我应该把这些钱换成外汇,以免贬值。我回答说,我们绝对不做这种缺德事。可是有的当权者,他们决定切断法币与英镑联系,使法币成为不能兑换的纸币的前几天,却密令他们的心腹,大量购进外汇,这一下他们发了横财,他们子子孙孙的金棺材都准备好了,可是人民总有一天要和他们算账的!”当时财政部长孔祥熙与财政部司长卫挺生就坐在前排。 国民党当年败走大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取消银本位后,一味把货币发行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而不重视纸币本身的信用,最终在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致使普通百姓手中本不多的财富一再缩水,从而失掉了统治的合法性。 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货币币值稳定非常重要,金融政策非常重要,任何改革都必须慎之又慎。卢周来(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埃及文物部:狮身人面像基座周围将重新开放
- 下一篇:陈寅恪对义宁之学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