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从票号、钱庄到新式银行:近代中国内汇的发展


    商品流通和交易经常伴随并依赖资金的融通。传统中国因币制不统一、平码相异及各地商情复杂,使得货币在各地的流通交换和换算成为重要问题,产生了埠际间的汇兑。内汇指金融机构不需要运送现银,而代理结算埠际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集汇兑、结算、信贷为一体的埠际资金调拨方式,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票号向全国各地辐射 
    票号是中国金融史上最早集存款、贷款、汇兑于一体的金融机构。清中叶,全国各地埠际贸易结算主要依靠两地票号汇兑。1823年左右,中国第一家票号诞生。19世纪50年代,已发展到10多家,并在近30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被迫进一步开放,洋货进口和土货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
    为顺应货物流通的需求,票号的分号迅速向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北等地区辐射。到19世纪80年代,已在全国54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仅在有明确记载的25个城市中,分号已达194个。山西票号遍布全国货物集散的各个港口重地,形成了联系密切的全国汇兑网。
    清末民初,票号相继倒闭,钱庄和新式银行开始成为国内汇兑的主要机构。票号逐渐退出国内汇兑市场,辛亥革命后仅剩四五家,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消失殆尽。
    钱庄成为资金调拨者 
    19世纪末,钱庄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埠际款项调拨,大量参与埠际间贸易货款的收解。钱庄利用其信用工具即汇票,在埠际商业活动中充当支付手段,办理货款汇拨、结算。上海钱庄开出的汇票即申汇,流通甚广。申汇又称申票,主要有三种:钱庄汇票、庄号汇票和庄客汇(客)票。申汇流通汉口、天津、青岛、重庆、南昌、宁波、杭州等重要城市,形成申汇买卖进出的市场交易,即申汇市场。埠际贸易多寡和年关结账期等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各埠申汇买卖的交易情况。各地钱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银钱交易市场,按照一定的申汇行市进行申票等汇票的收交买卖。各地申汇买卖,多在钱庄所掌握的钱业市场中进行,各地钱业市场成为地区资金的调拨者和金融行市的掌控者,行市的上下波动对资金市场形成调节,使汇票的买卖大体得以均衡,有效促进商品和贸易顺利流通。
    钱庄在外埠一般不设分支机构,但借助各地钱业市场的业务联系,就能十分灵活地担当起异地之间资金和现洋划拨、运送等繁重任务。外地钱庄在资金多余时,即在当地申汇市场购入申汇,在资金紧缺时,售出申汇以回笼资金。各地金融机构、商号只要握有申汇,即等于掌握了现金。上海作为全国资金调拨的中心,通过天津、汉口、镇江等支点,以申汇的买卖和行市变化,将全国重要商埠连成一片,形成覆盖全国的放射性市场网络和汇兑体系,便利了埠际和地区间的资金周转流通。20世纪初,各地钱庄派驻上海驻栈。全国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如天津、汉口自然成为仅次于上海的金融汇兑中心。另外,重庆、苏州、镇江等通商口岸因为土货的出口和洋货的进口,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加强,也成为重要的汇兑中心。每个汇兑中心作为汇兑区域中的焦点,与其经济和金融的辐射及影响区域相连,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型的资金结算、调拨和周转网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