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研究称荒漠化或是红山文化消失主因


    新华社消息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经过15年的研究,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荒漠化过程及其机制取得突破性认识,并首次提出荒漠化可能是红山文化消失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它紧邻中国传统的农牧交错带。这片沙地何时出现,其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又产生了哪些冲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研究员杨小平等研究人员近期获得了新发现。
    杨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地区现代沙丘的大规模出现时期距今约4200年,“约4200年前,北半球的气候整体上出现了干旱化趋势,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浑善达克沙地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要的地貌与水文事件。”
    杨小平等研究人员发现,位于沙地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向西(即向沙地内部)溯源侵蚀加剧,通过地下河流的“袭夺”,使沙地地下水位下降30米左右。而在此之前,这片沙地湖泊成群,连接湖泊之间的河流往北流,并注入位于北部的达里诺尔湖。但由于水系的改变,造成了这一地区的湖泊快速消退。
    此外,杨小平等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的研究,首次提出荒漠化可能是红山文化消失的主要原因。
    他们在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发现了代表远古文明的石器和陶片。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些古文化遗迹属于红山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以其精美的玉器为世人所知,更因其出土“中华第一龙”而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但这一文化的衰落、消失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杨小平等研究人员利用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判断这一地区在5000~9000年前河网密集、水域辽阔,生长着桦树、云杉、冷杉、松树等多种乔木,说明在当时适宜的环境下该研究区人口稠密,史前先民很可能以渔猎为生。
    “不过从距今4200年左右开始,这一地区环境恶化,河湖消失,沙丘也在此时大规模出现,土地开始变为沙漠,不再是人类良好的居住地。迫于荒漠化导致的生存压力,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很可能大规模南迁至气候更为湿润的黄河流域。”杨小平说。(于 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