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涵盖整个大汶口文化时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2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记者 张清俐 参加讨论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新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 最具代表性的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堆积厚度普遍为1—2米,文化面貌几乎涵盖由早到晚整个大汶口文化时期,并发现有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于1959年首次对大汶口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133座,分为大、中、小三类。出土遗物包括陶器1000多件,其中红、灰、黑、白等各种色陶都有,还有精美彩陶。石器、骨器亦甚丰富,特别是部分玉器和象牙器,制作相当精美。另外还发现大量动物骨骼。这批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当年曾一度引起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 70年代,为配合泰安至兖州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又对大汶口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获取一批北辛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房基、灰坑、墓葬以及陶、石、骨等文化遗物。为进一步了解北辛文化的面貌特征及其与大汶口文化的谱系关系,提供了一批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料。 继1959、1974和1978年三次正式发掘,2012年,为配合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汶口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据发掘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发掘区位于遗址中部、大汶河北岸,面积800平方米。发掘中共发现和清理了大汶口文化房址7座、灰坑2个及大型坑状遗迹1处、龙山文化灰坑18个、历史时期墓葬5座。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成片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居住基址,发现如此集中且有明显规划的居住基址,在大汶口遗址的历次发掘中尚属首次。这批房址形状、尺寸及建造方式基本一致,在平面分布上错落有致,基本没有相邻房址互相遮挡的情况。可知当时的房屋建造者掌握了较精确的测量技术和严密的规划手段,以使每一组居住者享用较均等的资源。本次发掘对于进一步丰富对大汶口文化的面貌尤其是聚落形态和社会性质方面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链接 大汶口地域分布 前后经历了1500年的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东自胶东半岛,西到河南中部,北到辽东半岛南端,南达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地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将其细分为八个小区:鲁中南区、苏北区、鲁东南区、淮河流域区、鲁中北区、鲁西北区、胶东半岛区和鲁豫皖区。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仅就山东境内而言,已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550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约50处,主要有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滕州西公桥、枣庄建新、兖州王因、曲阜西夏侯、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长岛北庄、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前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五莲丹土、潍坊前埠下、栖霞杨家圈、广饶五村、傅家等遗址,江苏境内有邳县刘林、大墩子和新沂花厅遗址,安徽主要是蒙城尉迟寺遗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清明祭”仪式举行
- 下一篇:考古资料证实山西陶寺为尧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