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文化述论(6)


    十五、老虎山遗址
    因1980年发现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的乌兰察布盟南部凉城县西南永兴镇正北5公里的老虎山南坡而得名。1982和1983年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根据地层堆积及出土文物等,可将老虎山文化遗存分为一、二两期。
    一期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和墓葬。房址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灰炕有圆形桶状和不规则状两种。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可分磨制、琢制(细石器)和打制三类。器形有石斧、石刀、石镞、刮削器等。骨器有骨针、骨锥等。陶器以手制为主,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以红褐和灰褐陶为主,灰陶次之,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纹饰以篮纹为主,其次是素面、绳纹、附加堆纹和极少数方格纹。器形有罐、盆、豆、瓮、缸等。
    二期文化遗存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和墓葬。房子多为平面呈“凸”字形半地穴式白灰面建筑。在房址正中有圆形或圆角方形地面灶,灰炕有圆形和不规则状两种。墓葬只发现3座,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遗址四周还有石墙建筑。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可分磨制、琢制(细石器)两类。有石斧、石锛、石刀、石环、石镞、刮削器等。骨器有骨凿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揭陶为主,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的数量有所增加。制法以手制为主,模制和轮制的数量增多。陶器的纹饰,仍以篮纹为多数,绳纹的比例增加,附加堆纹发达。器形有罐、鬲、豆、甑等。
    十六、朱开沟文化(第一段)
    因1974年发现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正北10公里的朱开沟村而得名。1977、1980、1983年和1984年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综合文化层堆积及出土器物的情况,其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段三期,其中,第一段为龙山文化晚期阶段。
    朱开沟遗址第一段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房子都是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地面抹白灰面。灰坑有圆形袋状、圆角方形和椭圆形灰坑三种。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生产生活用具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长方形有孔石刀、石凿、石磨棒、磨石等。骨器有骨镞、骨凿、骨针等。陶器多为手制,模制者较少。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泥质黑陶五种陶系。以灰陶为主,褐陶和黑陶次之。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多,绳纹略少,此外还有方格纹、弦纹、刮划纹和压印纹等。
    十七、西园遗址
    因发现于内蒙古包头市东郊沙尔沁乡西园村东而得名。该遗址是1983年包头市文物管理所调查时发现的,1985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进行了遗址发掘。根据地层和遗迹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出土遗物的综合研究,可将西园遗址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存较少,仅有少量陶器。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早中期。陶器均手制,分泥质和夹砂陶两大类,其中泥质陶占多数。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泥质陶以红陶为主,另有少量灰陶。器形有钵、罐、盆等。
    第二期遗存有房址、灰坑。室内绝大部分都有柱洞。灰坑有圆形、圆角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种。其生产和生活用具有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有磨制、琢制等。陶器均手制,分为泥质、砂质和夹砂三大类,其中泥质为主,还有较少红陶、橙黄陶和黑陶。纹饰以素面最多,另有篮纹、绳纹。此外还有磨光陶,纹饰有附加堆纹、弦纹等。器形主要有钵、罐、瓶、缸等。时代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骨制品仅见骨针和针筒。另有各种环类和骨簪等装饰品。
    第三期遗存有房址、灰坑、墓葬、陶窑等。房址居住面和墙壁均抹一层白砂泥。灰坑仍是圆形、圆角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种,直壁穴为多,少数袋形坑。其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有磨制、琢制的锛、纺轮、磨棒等。骨器有刀、锥、凿等。陶制品仅见刀和纺轮。陶器仍可分为泥质、夹砂和砂质陶三大类。泥质陶较二期有所增加,夹砂陶、砂质陶相对减少。时代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纹饰仍以素面为主,但相对减少,篮纹有所增加,彩陶基本不见。器形主要有钵、罐、瓶、碗、盆等。装饰品有环和骨簪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