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颖:“红山文化”:中华文化的璀璨之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7:11:14 爱思想 柳颖 参加讨论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员,见证了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019年7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历史沿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塞上红山映碧池”“峰红水碧,远望绿树千行,风光不让江南。”老舍先生1961年在游历赤峰时曾这样赞誉红山之美。位于红山脚下的红山文化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红山玉器、一幅幅生动的考古发掘照片、一段段凝练且内涵丰富的文字,吸引参观者不时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长江孕育了良渚文化,黄河孕育了仰韶文化,西辽河孕育了红山文化,它们同处于新石器时代,都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在几百万年以前,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着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的红山文化。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正式命名了“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的规模宏大的牛河梁祭祀中心,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大熔炉”。在诸多命名的文化序列中,红山文化独树一帜。当不同地域的文明进入这个大熔炉之后,便携带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不断扬弃创新,形成了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赤峰博物馆展出了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航拍照片。该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与内蒙古东部经过全面考古发掘出土的目前国内第一个显现出房址、窖穴、墓葬等全部居住遗址的史前中华始祖聚落,被学术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其农业系统——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于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球第一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赤峰敖汉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小米之乡”。该遗址发掘出1500多粒发黑的粟、黍碳化颗粒标本,被认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时代最早的谷物。正是有了近万年的禾盛黍丰,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成为古代文明的诞生地。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碧玉龙,属于中华大地最早的龙形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等考古发现成果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共同体。红山文化遗址作为一个整体,从聚落、祭祀、墓葬、出土器物等角度全面展示出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突出成就,以实物遗存见证了中华文明不同区域间的文明交流,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古文化交流汇聚的典型例证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鲜活教材。赤峰博物馆展出的“辽瓷”,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手法,又有自己的特点,被称为“辽三彩”。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红色陶体之上绘制的黑色纹饰,有来自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和吸收了仰韶文化彩陶技法创造出的龙鳞纹。苏秉琦曾评价,“这是5000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的典型例证”。 红山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西部的草原文化、东南部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均有文化交流,频繁接触并迸发出文明“火花”。表现为具有东北地区古文化特点的“之”字纹夹砂筒形罐与仰韶文化特征的泥质红陶彩陶并存,代表渔猎游牧经济的细石器、打制石器与代表农耕经济的磨制石器并存。红山彩陶纹饰一直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吐故纳新。红山文化彩陶既吸纳了黄河流域彩陶因素,又保持了自身的特点,说明红山文化是以继承本地文化为主,同时吸收周邻先进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从出土的石质工具能看出,红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原因在于:一是受到中原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原先进农业技术被带到辽西地区;二是人口大量增长迫使红山先民寻求更稳定、更高产的经济活动方式;三是红山先民所处的时代正值气候大暖期,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诸多因素促使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在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部平缓台地上,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鱼骨以及少量的大型淡水蚌类动物骨骼。从这些遗存中可以得知,红山文化历经千余年,经济类型也体现了承前启后、交流互鉴的样貌。早期渔猎所占比重略大,中期农业开始发展,晚期农业与渔猎并重,从而形成渔、猎、农并行的多种生业模式。 赤峰博物馆的黄金长河展厅,展出了清代的格萨(斯)尔手抄本以及当代的格萨(斯)尔全书。《格萨(斯)尔》是由蒙、藏、汉民族共同创作的英雄史诗,讲述了格萨(斯)尔降临人间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英雄故事。“格萨尔”因为音译不同,在内蒙古也被称为“格斯尔”。赤峰市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尔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格斯尔之乡”。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以历史遗存为媒介,穿越历史的长廊,我们似乎可以窥见红山先民日常生活的点滴。他们的智慧、精神、文化不断交流互鉴,既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来时路”,也是促使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行之途”。红山文化凝聚起共同的文化心理,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造就了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最初的“文化认同”,为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稳固基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新伟:在追溯中华文脉中读懂“文明中国”
- 下一篇:冉宏林: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九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