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赵宝沟文化陶器纹饰艺术风格演变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1.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2.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赵宝沟文化陶器纹饰艺术与原始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陶器的纹饰是远古先民受陶器制作过程中陶器本身肌理纹样的启发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与原始宗教信仰的发展,二者不断结合,纹饰本身开始逐渐具有独立意义。随着先人审美意识的增强,陶器纹饰就有了宗教信仰与审美意识两种取向。
    关键词:赵宝沟;陶器纹饰;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01-03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主动改变原材料的物理属性而创造出来的人工材质。它的最基本原材料是土,通过与水和火的结合变化而生成全新材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当时的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制陶用陶的历史十分久远,关于陶器的起源,在远古传说中有“宁封子为黄帝陶正”、“神农耕而作陶”以及“舜陶于河滨”等记述。根据考古发现,可以肯定的是陶器是随着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的开始而产生的。格拉德舍夫斯基在《原始社会史》中说:“陶器的盛行其必要前提是定居,因为陶器很笨重,并且极易破碎,不适于在游荡生活中广泛使用。另一方面,陶器的生产巩固了定居,并促使人们从到处驻屯的生活过渡到村庄的生活。向定居过渡开始后,才能够更好地从事农业。”
    在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制作与使用已经遍布我国的黄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些地区的陶器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文化内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原始艺术风貌,在绘画、雕塑等方面对中国美术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赵宝沟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期辽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的陶器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并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艺术风格。
    赵宝沟文化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乡,于1986年被正式定名。其文化遗址类型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抵御南起渤海湾北岸,北越西拉木伦河,西跨滦河,东至教来河,距今约7200到6500年。主要遗址有敖汉旗赵宝沟、小山、南台地、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林西县白音长汗、水泉等。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考古材料表明,当时的赵宝沟先民己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烧制了大量形状古朴、纹样独特、类型丰富的陶器。赵宝沟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有黄褐色、灰褐色、红褐色以及少量黑色,加工方法为手制,采用泥圈套接法、包膜、盘筑等多种方法制成。器形比较简单,以罐类为主,筒形罐最多,其他有圈足圆腹罐、椭圆底罐、圈足钵、尊形器、盂、碗等,其中尊形器造型最为别致,制作十分规整。这些陶器的纹饰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种为几何纹,一种为动物纹。几何纹是赵宝沟文化最具特点的陶器纹饰,也是继素面陶器之后最早出现的纹饰,大多出现在日常生活用陶器表面。早期几何纹饰是先民为了增加器物表面的摩擦力、在使用过程中起到防滑作用而制作的。这些几何纹均以片状工具在陶坯刚制作完成、器表湿润的时候压印或刻划而成,因此,线条十分圆润流畅,图案结构比较复杂。纹饰类型主要有平行线型、斜线网格型、斜线席纹型、横折线菱形等,这些纹饰遍布罐形器表面。有的形成原始的二方连续图案,在每组平行线条之间用更加细密的竖线相连,似乎是对绳或席印纹的写生模仿。无论哪一种几何纹饰,都显得精致熟练,毫无生涩之感。但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些纹饰除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目的外,也具备了一定文化含义,这些原始而幼稚的纹饰,对艺术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几何纹饰的绘制过程中,先民们发现了对称和二方连续纹样的独特美感,这种实用基础上的美感训练了先民最初的审美意识。其次,通过对几何纹饰的绘制,先民完成了对手的训练,使之更加灵巧,进而完成对点与线这两个构成绘画作品最基本元素的掌握。从几何纹饰本身以及陶器的实际用途这两个方面来看,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原始的蒙昧状态,一切纹饰都是基于实用为目的,没有单纯的审美动机,创作者内心尚无强烈的宗教观,也缺乏审美创作的精神需求。因此,这一时期的陶器只是单纯地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而存在的,没有体现出任何宗教崇拜的痕迹,只是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人类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巫术与宗教是原始艺术的土壤,它们相互依托,共同主宰着先民的精神世界,一切原始艺术品无一例外都是巫术与宗教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只有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创作的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宝沟文化陶器中的动物纹饰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作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