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学飞:从红山文化的遗存浅析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4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 辛学飞 参加讨论
三、红山文化中祖先崇拜观念的延续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玉人在红山文化中是一种新发现的器形,但是石人像的出土却是很早的,也是很多的,而这就说明红山人对神像的祭祀活动应该是非常重视的。其实在国内许多文化遗址中早有玉人的发现,像湖北钟祥县的石家河文化、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包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出土的玉人面和卑南文化出土的单、双人式兽玉玦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在辽宁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玉人与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总体姿态十分相像,眼睛微微上视,表情也大致一样,都是一副直立姿势,双脚并拢,双臂弯曲,双手虔诚的放于胸前,而南北两种文化出土的玉人如此相像并如出一辙,可见很多文化之间在宗教文化方面所存在的某种渊源关系和原始宗教文化的一致性。 图6 红山文化玉神像 图7 兴隆洼石人像 而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层次最高的,最具宗教特点和研究价值、最具有文化价值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同样是红山文化中的那些玉神像、人兽神面和玉人像,而图6这个玉人像高7.4厘米,宽1.8厘米,厚1.7厘米[10],玉像呈长身半蹲坐形态,应该是一个男人的头像,面部表情看起来很是复杂,大眼,大鼻子,无臂,双腿似蹲坐姿势,背部压地儿凸起并对钻成孔,脚部有眼,与背部的孔好像都是为了绑缚之用,应该是神像被绑缚在木棍之上,用于各种祭祀活动或者膜拜场合,也是非常典型的祭祀祖先的神像。 在红山文化中,也有很多用美石雕琢的神面和人像的遗存。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所知,距今8150年前的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组人物造像,应该是目前考古所发现我国最早形态的祖先崇拜[11]。而图7是在兴隆洼文化的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人像,当时的位置是栽在居住面的中央,石人像通高35.5公分,颅顶尖耸,额部突出,表现手法极具神韵[12]。这具石人像在当时所担任的应该是祖宗神、灶神、部族或者家庭的保护神等很多角色。在国内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都有人像的出土记录,并且都与红山文化中的石人像雕琢工艺造型非常相仿,一般表现的都为男性,有的戴有耳饰,有的戴着帽子,还有的表情恐怖,而这些神像通过学者研究,都应该为祖先崇拜之物。 在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的坛冢庙遗存中可以发现,祖与庙是分不开的。“庙,尊先祖之貌。”“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可见,在当时,庙与墓是祖先崇拜的中心。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有宗字而无庙字的。而“宗”字就是一个屋宇中设立着祖先牌位的意思,其实它最初的本意就是祖庙。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大量的甲骨卜辞,经过统计,发现在十万余片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确认为是祭祀祖先的多达一万五千余片。足见当时对庙祀的重视程度,说明在殷人的圣灵世界中,祖先神是占居主导地位的[13]。由此可见,商代那些浓重的祭祖文化究竟与红山文化有什么关联,是否受到了红山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和延续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一段孔子向宰我解释鬼神的话:“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其实,红山人所崇拜的神是什么?从红山文化祖先崇拜来看,它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寄托和安慰。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特别是南方一些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天地神位可以没有,但是宗祠和祖宗的牌位却是必不可缺少的。年节忌日总要祭祀行礼,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每年祭祖,由族长率全族弟子按亲疏远近、长幼关系依次叩拜,提醒子孙不要忘了先祖的养育之恩德。其实,在今天看来,那些被尊崇的祖先,他们的社会功能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成为连接部族和姓氏集团的一条精神纽带而已,通过这条纽带,把整个部落和家族团结在一起,才能“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尚书?尧典》),从而有效的增强家族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族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于是,家族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之中,才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而这种观念最早又起源于何时?至少我们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早期。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中还供有天地爷、灶王爷和祖宗的神位和牌位,而这就说明,从几千年的红山文化开始,如果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那么其宗教观念也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查阅很多国内的考古资料,祖先崇拜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像(图8)这些铜人像为纵目,分为立式和跪式两种,很多学者推测分析,这些与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有关系。 图9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南省濮阳龙虎、北斗墓,这是一座罕见的举世闻名的墓葬,有学者怀疑此墓是伏羲墓[14]。该墓葬的地理位置也高于其他墓葬,这与红山文化的墓葬特点是一样的,同时也证明了这是级别和身份都极高的一个人的墓葬。墓主人的东、西两旁分别用蚌壳摆塑龙和虎的图案,左驾青龙,右御白虎,足见其力量和能力之超常,部族人已经将其彻底神化,也说明了当时墓主人在部落中的地位和权利,同时也说明他曾经为整个部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部族人能够如此高规格的厚葬这个人,无非是希望这位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部族今后能够更加的兴旺繁盛。其实这个墓葬的摆放也是与北斗星象是有关系的,而这些原始先民们究竟是怎样感受这些天文现象的呢?目前由于缺少考古出土资料,所以我们也无法感知他们当时测定星相的方法,但是像伏羲墓和七星骨面、红山岩画这些重要的遗存却昭示了原始先民们对星象的解读和掌握情况。而图9这个墓葬同样也出现了北斗七星,与图3红山文化中的骨质神面一样都出现了诸多的相同之处。可见,在7000年前,南北各部族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对宇宙星象有了非常精确地认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掌握如此高深的星相学理论,的确令我们现代人感到惊叹的! 图8 三星堆铜人像 图9 濮阳西水坡M45号墓 冯时先生也根据星相学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分析:“几乎墓中的所有迹象都可以运用天文学观点来加以解释。”[15]青龙和白虎在星象中所表现的正是四象中的东宫青龙和西宫白虎之位,最关键的是,在墓主人的北侧还有一个呈三角形蚌塑和两根人的肋骨,蚌塑所表现的就是天象,肋骨被称为斗杓,杓头直指向东方,也就是龙首的方位,它们所组成的便是北斗的形象。这样,青龙与白虎本来是各为一体的,可是经过蚌塑和肋骨北斗的链接,则成为左右相互呼应的一个整体的星象图。“我们将这个现象同东、西二陆和北斗的真实星图比较,便会发现二者的位置关系完全一致。”[16] 从红山文化遗存以及考古出土的伏羲墓规格上来看,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和部落的统一,天地祖先的信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父亲的敬仰和尊崇,而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权利的含义在里面,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特别是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状况看,还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王。祖先信仰本来就具有维护部落统一的意义,而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有了王权的出现也是很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到了王权时代,祖先崇拜则成为维护宗法的关系,规定家族中的亲疏远近,尊卑次序的王权依据。特别到了后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由于礼的产生,对神的祭祀除了索报祈谢的意义之外,又有了尊王攘夷,严肃的等级制度的内容,其实这些都是从祖先崇拜开始的。 在汉语中有“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知原达始”、“寻根溯源”很多类似的词汇,而这里所讲的这些,我认为就是我们人性中与生具有的一种本性,那就是“恋土”、“恋根”的情节。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无论到了哪里,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不能够忘掉自己祖先的。而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开始,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聪明的才智做到了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最终达到超世入道的境界,祖先们探万物之终始,索人生沧桑之妙谛,他们通古今之流变,能参同契合宇宙自然,最终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谐调发展的诸多规律。他们又把这些经验汇入到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世代传承,如此,才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了诸多的文化思想和生存法则。所以,今天去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先,我觉得也是寻根尊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天地祖先信仰构成了红山文化传统宗教的主体,敬天尊祖已经成为红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赵兆:周山王陵墓主身份考
- 下一篇:王沛 王木铎:北魏王曦墓志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