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李宏飞:殷墟西北冈西周遗存分析(2)


    二 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年代探讨
    关于被早期盗掘坑打破的小墓和灰坑的绝对年代,张文认为已进入西周,何文进一步指出:“王陵区大墓之上的早期灰坑和墓葬的年代不属于‘小屯文化期’,而属于西周期。”[15]笔者亦认可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的年代不属于“小屯文化期”,但认为这些小墓和灰坑虽有西周早期者,但亦有晚至西周中期者。
    笔者曾对安阳地区西周遗存所出陶器进行系统分期[16],为探讨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的年代提供了前提基础。但仅仅依靠陶器分期依然无法直接解决这一问题,原因是《侯家庄》报告并未发表这些单位中所出陶器的照片、线图及文字描述。198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清理了26 座西周时期墓葬[17],这是目前安阳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出土遗物最丰富的一批西周时期墓葬,年代自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中期。更为重要的是,这批西周时期墓葬的随葬陶器与西北冈大墓早期盗掘坑中所出西周陶器的形制几乎完全一致(图二)。因此,本文选取这批西周时期墓葬所出陶鬲作为标尺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对西北冈大墓之上小墓所出陶鬲的年代进行判断。
        这批西周时期墓葬出土陶鬲18 件,皆为柱足鬲,简报提供了其中12 件的尺寸信息(表一)。统计结果显示,西周早期柱足鬲的口径均值为17.44 厘米,西周中期柱足鬲的口径均值为14.23 厘米,可见柱足鬲的口径自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出现明显减小的现象。这些柱足鬲的腹径通常等于或小于口径,仅有M135:2 和M126:1 的腹径略大于口径。西周早期柱足鬲的腹径均值为16.7 厘米,西周中期柱足鬲的腹径均值约为13.5 厘米,表明柱足鬲的腹径自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也出现明显减小的现象。这些柱足鬲的裆高(足根残及简报未交待者不计)均值由西周早期的2.6 厘米上升至西周中期的2.96 厘米,但通高(足根残者不计)由西周早期的12.325 厘米降至西周中期的约10.5 厘米。由此可见,在口径、腹径和通高等方面,柱足鬲至西周中期已较西周早期出现明显的小型化现象。上述数据,尤其是柱足鬲的口径均值,为判断西北冈大墓之上的小墓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口径同样不可忽视,原因是西北冈大墓之上的小墓有随葬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情况。安阳地区西周遗存已发表的材料中有5 座墓葬公布了随葬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尺寸信息(表二)。统计结果显示,安阳地区西周早、中期墓葬随葬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口径明显大于同期柱足鬲的口径,西周晚期墓葬中的肥袋足无实足根鬲才出现了明显的小型化现象。
    要之,上述对安阳地区西周时期墓葬中随葬柱足鬲和肥袋足无实足根鬲口径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葬陶鬲的口径均存在明显减小的趋势,柱足鬲的口径在西周中期便已出现明显减小的现象,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口径至西周晚期也出现明显减小的现象。
    至此,还有一个重要的数据需要引入讨论。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殷代中小墓组头骨测量值的平均趋势比较接近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头骨颅长均值为175.0-182.2 毫米[18]。这一数值接近安阳地区西周早期墓葬随葬柱足鬲的口径均值17.44 厘米,明显大于安阳地区西周中期墓葬随葬柱足鬲的口径均值14.23 厘米,又明显小于安阳地区西周早、中期墓葬随葬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口径。运用这些数据,可以展开对西北冈大墓之上小墓的年代判断。
    尽管《侯家庄》报告并未公布西北冈大墓之上的小墓所出陶器的照片、线图及文字描述,却公布了这些墓葬的照片和线图。通过考察这些照片和线图中的器物特征,特别是将陶鬲口径与墓主人头骨颅长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些墓葬的年代。据此可知,西北冈大墓之上的小墓至少有4 座的年代可至西周中期(图三)。
    M1002 之上的M2251 墓主人身旁倒扣1 件柱足鬲,通过线图可知口径不大于腹径,腹径明显小于墓主人头骨颅长,可知其口径显然小于墓主人头骨颅长,年代应不早于西周中期。
    M1003 之上的M2254 墓主人头部放置1 件陶鬲,根据照片可知为柱足鬲,形制特征与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西周中期墓葬M81 所出柱足鬲M81:2 相似(其口径亦明显小于墓主人头骨颅长),报告提供的线图显示随葬陶鬲口径明显小于墓主人头骨颅长,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
    M1500 之上的M2019 墓主人头部放置1 件陶鬲,口径明显小于墓主人头骨颅长。该件陶鬲若为柱足鬲,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若为肥袋足无实足根鬲,年代可晚至西周晚期。
    M1550 之上的M1628 墓主人头部放置1 件陶器,口径明显小于墓主人头骨颅长。与M2019 的情况相同,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
    此外,还有2 座墓葬的年代可至西周中期(图四)。
    M1001 之上的M2265 所出陶甑的折沿、鼓腹、腹部饰绳纹、底部为三角形穿等特征与安阳西高平遗址[19]所出陶甑H1:2 相同,与后者共出的是流行于西周中期的敞口薄唇簋H1:1。
    M1217 之上的M1506 似乎是一座打破“灰坑”或利用“灰坑”改造的墓葬(图五)。由于小口矮领瓮通常见于居址,墓主人身旁的小口矮领瓮应不是随葬品,而应是M1506 打破或利用的“灰坑”之中的遗物,该灰坑的年代应早于M1506 的年代。这件小口矮领瓮的口缘外折,为西周中期典型特征。安阳西高平遗址也出有特征相同的小口矮领瓮H87:3,共出的肥袋足无实足根鬲H87:1 沿面有少量粗细不均的凹槽,同样为西周中期典型特征。据此可知M1506 的年代上限不超过西周中期。M1506 墓主人右胫骨西侧随葬陶豆的敛口、尖唇、粗柄等特征与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西周中期墓葬M104 所出陶豆相同,可知该墓年代应为西周中期。
    除小墓外,西北冈大墓之上的灰坑也有晚至西周中期者。如,发掘者在报道M1003 之上的灰坑所出遗物时指出:“陶容器中最常见的是:印S 纹圈足盆(匜碗),肥足鬲,底凿三角形穿的甑,短足厚唇豆,平缘小缸,带練纹或平箍的罐。”[20]所谓“印S 纹圈足盆(匜碗)”即腹部压印S 形卷云纹的敞口薄唇簋,在安阳地区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肥足鬲”在西周时期的安阳地区始终流行,“短足厚唇豆”亦见于西周中期[21],上文已论证“底凿三角形穿的甑”及“带練纹或平箍的罐”(应即小口矮领瓮)有年代为西周中期者。据此可知,西北冈大墓之上灰坑的年代亦可晚至西周中期。
    如果接受以往学者提出的殷墟西北冈是“不能玷污的‘圣地’”[22]的观点,西北冈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的年代上限不会超过“商末周初”。根据上文的分析,西北冈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的年代下限可至西周中期,在认可早期盗掘坑打破这些西周遗存的前提下,殷墟王陵早期盗掘年代应不早于西周中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