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树立红军良好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3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磊 参加讨论
军队形象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由于国民党的蓄意丑化和恶毒污蔑,加上红军遭到国民党的封锁,外界一度对红军有所误解甚至质疑。1934—1936年长征的胜利完成,书写了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向外界展示了红军多重良好形象,提升了红军的社会影响力和威信。 不怕困难 敢于斗争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回忆长征时指出:“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可见,红军长征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 首先,面临着势力强大的国民党追兵和阻敌。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后,蒋介石在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一带部署了四道封锁线,阻止红军去往湘西。红军进人黔北后,蒋介石纠集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省的军队约140个团,共计30余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合围红军,并在乌江、赤水、大渡河等战略要地部署了大量兵力。短短两年,红军就同敌人展开了600余次战斗。 其次,面临着与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长征。在时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博古、军事顾问李德“左”倾错误思想的领导下,红军损失惨重。特别是面对红军向何处去的问题,党内分歧严重,各种政治主张矛盾重重。这一问题直到遵义会议时才得以解决。 再次,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长征途径西南、西北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既有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天堑,又有松潘、若尔盖草原等鸿沟,更有20余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又面临缺衣少粮、缺乏给养等困难。 面对这些艰难险阻,红军官兵以极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信仰坚定 听从指挥 长征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战争奇观,是红军征服自然的英雄凯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长征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正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红军在逆境中英勇奋斗,胜利完成了长征。 长征初期,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左”倾领导人由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将战略转移当成大搬家式的行动,导致红军十分被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战役中,红军伤亡惨重,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广大指战员对“左”倾错误思想的认识逐渐加深。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思想的领导,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领导问题,从政治和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毛尔盖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北上方针,而没有选择“南下”或是“西进”,这是基于国家形势做出的正确决策。陕北地区位于抗战前线,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可以更好地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实现民族独立。然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为了争夺党和军队最高指挥权,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1935年10月,他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另立中央,对红军长征和革命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在这场关系党和军队存亡的斗争中,红军指战员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予以坚决抵制,最终迫使张国焘不得不取消“第二中央”并率军北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长征胜利的纪律保证和路线基础
- 下一篇:敦煌契约文书整理所得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