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实证并重推进齐长城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2/13 01:12:3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记者 张清俐 张杰 参加讨论
20世纪初,历史文献中关于齐长城的记载受到一批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的关注。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齐长城的修筑时间、所在位置、军事作用等信息越发清晰。济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华松多年来致力于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力求探明齐长城的历史文化面貌。那么,关于齐长城,历史文献都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学者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张华松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传世文献保存珍贵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关于齐长城的文献记载中,有哪些信息值得发掘? 张华松:齐长城是古代齐国修建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根据《战国策》《史记》等传世文献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谈论齐国的国防屏障时,经常把长城和泰山、济水、黄河等地理屏障相提并论,可见齐长城对于齐国国防安全的重要意义。《史记》三家注以及郦道元《水经注》等书中保存了关于齐长城的较多资料,比如《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这条资料告诉我们,战国中叶,齐宣王在位期间为抵御从南方北上的楚国,在高山峻岭上修建长城。又如《水经注》写到“东泰山”沂山,称:“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所造也。”《管子》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有人据此认为齐长城始建于齐桓公时期。这个观点很难成立,因为《管子》“轻重”诸篇成书晚至战国晚期甚至汉代,不能作为春秋前期史料来使用。所以,传世文献中并无齐长城始建年代的现成答案。 齐长城长达一千多华里,有关它的具体走向和所经道里,在齐长城沿线的各府州县志中有较多记载,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齐长城在后世利用和修复的基本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发现的清华简《系年》中也提到了齐长城,那么对其展开研究是否能够丰富学界对齐长城的认识? 张华松:新发现的清华简《系年》中保存了十分珍贵的齐长城史料,其中明确记载:晋敬公十一年(前441年),赵桓子与越国令尹会盟,相约共同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据此有学者认为除横亘齐鲁大地南北分水岭之上的齐长城之外,还另有一道齐长城。这道所谓的“济水长城”沿着济水河道向东北延伸,直到“北海”,也就是渤海。我认为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之所以有学者提出济水长城的假说,主要是将《系年》中的“北海”误认为山东半岛北面的渤海。在古代,北海与渤海同义,却又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讲,指今天的渤海;广义讲,不仅包括渤海,也包括黄海在内。《山海经·海内东经》:“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台明明在黄海间,却说在渤海间。所以《系年》中的“北海”应该涵盖山东半岛南侧的黄海。齐桓公征讨楚国,楚怀王派使臣对他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北海显然泛指齐国周边海域,而非仅限于今渤海。我认为《系年》中的长城就是今日西起黄河之滨(济水东岸),绵延于泰沂山地南北分水岭(所谓南山),东至黄海(所谓北海)的齐长城。 那么,是否可以根据《系年》,认定齐长城始建于晋敬公十一年呢?我认为齐长城作为全局性、永备性、战略性的防御工程,可以说始建于此年,但是作为局部性、临时性、战术性的防御工程,则可以上溯到齐晋防门之战前夕,也就是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55年之间。这从泰山以西齐长城不走分水岭,以及防门之战前夕齐、鲁两国对于邿国故地争夺的史实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另外,依据《系年》我们还可以知道,东段齐长城的修筑,主要是为了防御东南方的吴、越两国。 实地考察开辟研究新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现代以来,学界从何时开始涉足齐长城研究? 张华松:近现代以来,对齐长城的关注,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由顾颉刚先生发起的孟姜女传说大讨论。论及齐长城研究的开拓者,我们不能不提到张维华和王献唐两位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维华先生撰成《齐长城考》一文,50年代王献唐先生撰成《山东周代的齐国长城》一文。这两位学者考论齐长城的缘起、修筑时间以及具体走向,为齐长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齐长城研究的开山之作。张维华的齐长城研究主要依据文献资料,尤其是方志资料的搜集和考辨,王献唐的研究是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虽然他的考察仅限于齐长城的几个重要关口和段落,却为齐长城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1996年至1997年,山东省泰安市的陆宗元、李继生等五位退休老人,对齐长城进行了全程考察,而后出版了《齐长城》一书。 1987年,我与王绪和同志实地考察了西段齐长城,此后的十多年间,我又陆续考察了东段齐长城。我的考察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于2000年结集出版的论文集《齐文化与齐长城》以及2004年出版的《齐长城》一书。 《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您如何从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两方面着手推进齐长城研究? 张华松:我始终强调要将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将齐长城置于齐国军事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和考量。深化齐长城研究要解决文献资料不足的问题。我们固然期望能够发现《系年》这样的古文献,但是更应该努力从传世文献中发掘有价值的资料。此外,齐长城的实地考查,应该重视选取典型段落,对长城墙体进行科学解剖,以便进一步确定修建年代,深入了解长城的建筑工艺。鲁中山区地形复杂,有些山岭十分陡峻,属于“山险墙”,不需要修筑长城;有些山岭上的石墙石寨,属于后世建筑,与齐长城无关;还有些段落的长城,是后世在原长城遗址的基础上重建,这在今后的考察也要注意。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在中国长城建置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学者应加强齐长城与其他诸侯国长城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发现齐长城对于其他诸侯国长城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农业文明:丝绸之路上“行走”的种子
- 下一篇:南凯仁:固围村大墓国属与墓主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