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用影像书写历史


    在文本史料之外,影像资料作为史料来源也得到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并催生了影像史学的兴起。影像史学在数字技术成熟的21世纪有了更多作为。
    体现“历史新感觉”
    20世纪下半叶,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影像承载历史功能的不断完善。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其著作《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中,提出了“影视史学”概念,即“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论述,来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广智于1996年发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一文,将“影视史学”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学术界。之后,在纪录片创作实践和历史学教学研究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琼提出了“影像史学”的学术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称“影像史学”为“历史新感觉”。在他看来,“影像史料具有一般史料的共性和价值,如记录承载历史信息、说明历史过程、印证历史事实等。但是,与文字史料相比,影像史料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是文字史料所无法比拟的。”
    吴琼提出,较之于文本史料,影像史料具有影像语言的规范性特征。基于影像所含有的客观特性、叙事功能和直接性特点,使其更接近于“科学性”的描述,所记录的内容资料也应更为可信,从而是可以被当作史料进行研究与运用的。
    时代影像成为重要史料
    影像资料记录下的有关历史人物、事物和事件的历史信息,成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将历史影像作为史料纳入历史研究的视野,这种意识在中国史学界的产生并不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编审刘萍回顾说,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近代史资料》创刊之时,当时的编辑者已经注意到历史照片的征集和刊发,将其视为近代史料之一。《近代史资料》从第1号到第22号刊发了300余幅历史照片。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大规模整理和出版近代影像史料并将影像资料作为史学研究对象。李学通表示,影像史料大规模搜集整理工作的开展,与网络时代提供了阅读影像的便利条件有很大关系。最明显的表现之一便是,传统史料内涵的扩大和充实,越来越多学者、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对历史影像资料的重视,是近年来中国近代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一个亮点。
    准确解读影像史料信息
    数字影视技术的发展和深度普及,尤其是近年来以历史文化纪录片、纪录电影等为代表的优秀历史影像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为影像表达历史提供了参考样本和条件。
    “从影像中研究历史,到通过影像书写历史,传统历史学研究如何实现和视听技术的结合,进而形成新的历史叙事和研究方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吴琼介绍说,建立以传统历史学思想和研究成果为基础、以镜头语言为认识手段、以日益丰富的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以影像表达为传播载体的“影像史学”,既是历史研究社会化的现实需求,也是传统的以文献研究为核心的历史学研究理论发展的需要。
    也有学者提出,对新史料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更需要审慎使用。李学通认为,文字叙事与影像表达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甚至分属不同的话语系统。影像史料让我们“看见”历史,但看见不等于看懂,更不等于看透历史。影像史料应该如何整理编辑,如何准确解读影像史料中的历史信息,以发挥它的最大使用价值是史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传统学术的严谨考证、现代影像技术的科学实证、当代历史影像表达的艺术化特征相结合,将引导影像史学的发展方向。”吴琼表示,用影像书写历史是在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史实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实现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