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活态传承”延续历史城区生命力


    历史城区留有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遗产,展现城市发展脉络。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历史城区如何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是政府、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11月25日,首届“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青岛论坛”在青岛召开,中德两国近20位学者、政府代表围绕历史城区的规划设计、文化保护等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注重保护历史城市整体性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历史城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区,传承好城市历史文脉,是当下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历史城区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问题,更体现在保护历史城市整体性观念的提升。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强调历史城区体现着传统城市文化的价值,不论大小,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
    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此外,国家及一些地方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法规条例。历史城区逐渐成为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概念。
    历史城区这一概念拓展了对城市历史遗存的保护内容,强调对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格局风貌予以整体、系统保护。在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看来,从专注历史文物保护,到重视近代建筑保护,再到强调历史城区保护,标志着保护历史性城市整体性理念的提升。他认为,历史建筑是历史街区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只有存在于街区这一整体环境中才有生命,街道本身是历史景观最重要的呈现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需强调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
    在历史城区中融合现代元素
    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整体背景下,一些历史街区、文物建筑、传统民居正面临消失的严峻形势。历史城区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保持平衡?
    与会学者认为,在注重城市物质文化环境改善更新的同时,更应强调文化导向,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强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传承与发展,在城市各个价值体之间寻求平衡,使历史城区融入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城市现代生活相适应。
    德国弗莱堡市副市长梅达尔·哈格以“弗莱堡市历史城区的改造与更新”为例谈到,要重复历史的生命与光彩,就必须在老城区改造中融合现代化生活元素,不仅要有传统的民居建筑,更要有居民,同时有酒店、餐饮、零售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历史城区才会充满活力。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吕斌认为,历史城区的发展要探讨历史文化空间如何与城市新功能结合起来。在他看来,历史城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产业、创意性产业,历史城区宜人的环境、特色的地方品牌和传统,在吸纳和聚焦创意性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空间优势,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探索如何与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产业相对接。
    伍江表示,以人的尺度丈量城市,城市应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应该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型保护不应是历史城区保护的核心,而应不断激发历史城区的生命力。在城市特色风貌保护和培育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建成开放性的历史城区活态博物馆,并引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城市文化遗产不断延续,并持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