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考古学:走向公众 走出国门


    2016年是中国考古学稳步发展的一年,考古发现层出不穷,重大发现锦上添花,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在扎实的学科基础上,中国考古服务于大众,迈步走向世界。
    全国各地考古发掘近千项,不同时期的田野考古发现纷纷涌现,其中一些重大发现十分引人注目。一些旧石器时代考古老遗址,例如宁夏水洞沟、山西丁村等,又有许多新发现。“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的一些遗址,例如阳原县板井子、怀来县南家沟、大同市杜庄等,均有突破性发现。
    对良渚遗址水利系统的相关考古工作继续进行;陶寺遗址发现史前罕见、形制特殊的宫城东南门址;陕北石峁遗址发现通往“皇城台”的大道、门址以及石砌护墙;二里头遗址发掘了早期多进院落的大型夯土基址5号宫殿。
    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几个省区考古新发现的成果特别显著。陕西省凤翔县雍山血池遗址发现秦皇汉武时代大型祭天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呼斯塔遗址发现一处规模庞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对研究东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为研究当时高等级墓葬的葬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山西省晋阳古城发掘出多座大型夯土基址,隋唐时期甚至更早的晋阳城露出冰山一角。轰动全国的江西海昏侯墓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有着许多新的“再发现”。一些连续多年持续发掘的老遗址也有新发现。例如,周原遗址发现疑似北城墙,并在凤雏建筑群中发现新的宫室类建筑。在河南省开封市新郑门的发掘中,发现“城摞城”现象。辽上京、元上都等在历年发掘基础上,2016年也取得新收获。
    新旧石器过渡阶段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陶器的起源、石器加工工艺、农业起源等方面论文颇丰。考古发掘报告大量出版,例如,山西沁水下川发掘资料、山东日照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资料、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发掘资料、河南省新郑市望京楼田野考古资料等考古报告均已出版。涉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的众多考古报告也陆续出版。丝绸之路的考古学角度研究系列专著,如“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丛书以及“中原历史文化丛书”等纷纷出版。
    墓葬研究是2016年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集中于商周墓葬、两周墓葬、秦始皇陵等先秦墓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四阶段顺利结项,形成大量丰富科研成果。作为考古的分支学科,科技考古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技术与手段的支持,而是较多地出现了对方法与技术的总结、概括,并出版了类似教科书的专著。
    及时把考古成果转化普及,服务于大众,也是中国考古责无旁贷的职责,大力开展公共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共识。2016年,中国考古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开始密集地走向公众。10月29—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举办“中国公众考古荆楚论坛”。重大考古学术会议,例如5月21—23日,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考古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开始设立公共考古专场。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和组织主动走进校园、社区、单位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愈来愈多的文物考古机构、组织和个人利用新媒体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和公众平台。
    同时,公众考古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和大众化,除了传统的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网站、普及读物或科普读物外,出现更多的动画片如《曾侯乙》《考古训练营》等,以及考古体验馆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家走出国门,道路越走越宽。2016年,“世界考古之路”成为考古界的最大亮点,标志着中国考古真正走向世界。
    一、“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考古界的主题口号之一。“首届中国考古大会”明确把“走向世界”作为大会主题之一,并专门开设海外学者演讲与座谈会专场。
    二、老合作项目走向深入。中蒙十年合作发掘取得阶段成果,并签订新一轮考古续约,合作在不断深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越南考古学家进行合作,2016年出版《越南义立冯原文化遗存发掘报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孟加拉国曾经联合发掘毗诃罗普尔遗址,2016年也进入共同研究阶段。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合作成为热点。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明铁佩古城的考古项目继续进行。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撒马尔罕州境内的萨扎干遗址。
    四、启动对重要古文明的联合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考古学家合作,联合对玛雅文明核心城邦科潘遗址加以研究,并努力启动与印度、埃及等国的合作发掘。
    总之,2016年是中国考古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国际合作共赢的一年,从蒙古高原到中美洲热带雨林,从丝路沿线到非洲海滨,都可看到中国考古人的身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