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理论探索成亮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5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杜维鹏 参加讨论
回望2016年,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波澜不惊中平稳发展。相关时间节点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得到深化,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探索成为近代史研究的一大亮点。 纪念性学术活动频繁举办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举行了相关学术研讨活动。以此为契机,长征研究新作迭出。学术界不仅对长征胜利的意义、经验与启示有不同角度的阐发,而且对红军转进黔北、遵义会议、俄界会议等重要事件也有进一步研究,有力推动了长征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2016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11月13—17日,“世界视野下的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复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澳门理工学报》2016年第2期开辟“孙中山研究”笔谈专题,邀请学者分别就孙中山研究的资料整理及走向发表各自看法。新星出版社出版尚明轩著《孙中山图文全传》一书,以孙中山的思想和生平活动为主线,吸纳最新研究成果,生动再现了孙中山一生的活动轨迹。 2016年又是西安事变80周年。12月3—4日,由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西安事变与民族命运——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弘扬了西安事变的抗日爱国精神,有利于开创西安事变研究的新局面。 多个生长点织就学术新图景 2016年,抗战史研究领域依旧活跃。4月16—1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国共双方抗战举措、战争各方军队建设与作战,以及战时社会文化、经济、外交、日军暴行、战后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为抗战史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抗战史研究。 为给青年学者提供对话交流的机会,鼓励青年学者敢为人先,开展有思想、有灵魂、有生命的学术研究,6月11—12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共同主办“第三届青年史学家论坛”。此届论坛以“史学功能与历史书写”为主题,引导青年学者关注学科基础理论问题和前沿研究,关注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才华与成果的学术平台。 政治史和思想史研究得到深化与扩展,对历史人物政治思想的研究依然受到重视,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受社会史、新文化史的影响,地方社会的权力运作、地方仪式与政治等问题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11月11—13日,“第六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围绕“近代中国的家族制度与家庭观念”展开讨论。 新文化史研究广受青睐。形象研究、记忆研究、心态史、阅读史、概念史等课题,对深化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并日益成为近代史研究中新的学术生长点。 经济史研究内容多元、细化,既有对银行、牙行、企业、商会等经济组织的深入研究,也有对国地税、遗产税、田赋征收机制、财政监理等经济制度的缜密分析;既有对乡村借贷、土地交易、价格管控等具体经济行为的剖析,也有对商业化、货币市场、苦力贸易等问题的客观考察。以上研究共同织就了本年度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图景。 社会史因其强烈的社会关怀成为学术研究热点。8月27—28日,“明清以来江南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10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三峡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行,展现了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在具体研究实践中,社会生活、社会群体、慈善组织等议题均有推进,环境史、医疗史、交通史等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构建中国史学话语 12月20—22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福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话语与学派生成”主题展开研讨。该论坛旨在关注史学研究中具有学科影响的宏观性、前沿性和理论性问题,尤其是注重交叉学科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提倡研究成果理论的方向性、方法的多样性、材料的新颖性,以期为历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参考。 大数据给史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1月4—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史学月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新史学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在天津召开。会议涉及大数据的概念探讨、大数据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历史学数据库平台建设以及大数据的优势与缺陷等。 总体而言,2016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梯队建设有待加强,研究内容与方法存在“跟风”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加以克服。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推动《更路簿》研究走向深入
- 下一篇:“十四年抗战”,不仅仅是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