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义庄维系基层社会秩序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4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学如 参加讨论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在其家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建义庄、办义学、救恤族人,开义庄之滥觞。经过元明时期缓慢发展,义庄至清代发展迅速并势头高涨。民国时期,义庄逐渐衰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义庄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宗族赈恤组织,义庄起于官绅自发,得到官府支持,并逐步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存续约900年,在宗族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义庄肇始于宋代 义庄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唐代以前,门阀士族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进入唐中叶以后,由于科举入仕渐成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庶民地主凭借科考途径获得上升机会,从而使门阀士族势力遭到极大削弱。唐末农民战争及五代战乱,又给门阀士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宦室无常,让地权分配发生经常性变动。尤其在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政策,导致土地流转频繁,贫富分化严重,“田宅无定主”已是社会普遍现象。此外,原有的宗族组织逐步瓦解,宗族离析,社会秩序混乱。如何加强宗族的凝聚力,维持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确保后世子孙“永享富贵”,成为北宋士大夫们重建宗族制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范仲淹成为义庄的肇始者,与其“先忧后乐”的人生抱负及锐意改革的精神分不开。在宗族涣散、亟待整饬的时代转换之际,他将历史上凝聚族人的诸多方法加以整合,以义田赡族、庄祠祭祖、义学化育子弟,并将诸种功能统一于义庄之内,契合了宗族士绅教养族众的诉求,从而引发了宗族组织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尊祖、敬宗、收族是中国士大夫孜孜以求的宗族建设目标,范氏义庄为后世宗族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制度范式和践行路径,受到士大夫的推崇和效仿。此后,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山西等地零星出现10余处义庄,说明当时设立义庄非常人所能及,风气未开。 南宋时期,义庄得以进一步发展,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南宋有义庄58处,分布在今江、浙、闽、赣、川、湘、鄂、皖、鲁、桂等地,义庄的影响已扩及较大范围,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效仿。南宋教育家欧阳守道亦言:“昔者范文正公为族置义庄,今闻兴起者吾数见之矣。”南宋义庄空间分布以江、浙、闽为主,这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南方战乱较少、大族南迁及宋室偏安浙江等因素密切相关。 南宋义庄的发展还得益于理学家的鼓吹。南宋进士刘清之曾“尝序范仲淹《义庄规矩》,劝大家族众者随力行之”。理学家张载、朱熹等人的推崇,则让族田的发展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范氏义庄的实践与理学家的鼓吹,为后世宗族制度建构了较为完备的运作模式。 元明义庄发展缓慢 义庄在经历南宋较快发展后,元、明趋向平缓。元朝统治者虽未明文倡办义庄,但对义庄的发展仍采取了保护政策,因而民间捐建义庄的步伐并未因王朝鼎革而中辍。大德戊戌(1298),“朝旨以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常加优恤”。然而,儒家伦理观念毕竟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不免对义庄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元代的赋役制度也阻碍了义庄的发展。元人陈高曾说:“昔先哲范文正公置义田于姑苏,迨今数百年,遗业犹在,而鲜闻有继而行之者。”清人钱禄泰也说,捐建义庄,“元、明二代踵行者不数观”。 明代族田义庄经历了停滞与恢复两个阶段。明初,朱元璋采取抑制义田的政策,使义庄发展一度陷于停滞状态。早在朱元璋进军浙西期间,世家大族曾经凭借义田凝成的地方势力,对抗其军队。朱元璋奠定基业后,对苏、松、杭、嘉等地豪门大族采取严厉的没产和徙地政策,力图取消义田这一基层社会控制机制。此外,为加强对江南富室的控制力度,明初实行江南重赋制度。朱元璋打击江南世家巨族的政策,无疑阻碍了族田义庄的发展。洪武十七年(1384),苏州范氏义庄主计范元厚即因违误秋粮纳期之罪,被罚没收义田两千亩入官。不过,随着明宣宗时期里甲、老人制度的毁坏,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逐渐减弱,族田义庄逐步得以恢复。据统计,有明一代,族田义庄的数额在200宗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正视历史 记取惨痛教训
- 下一篇: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华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