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通之有理 俗之有度 警惕通俗史学庸俗化娱乐化


    当前史学研究出现新变化,史学通俗化或者说通俗史学的流行是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近日,就如何看待通俗史学的出现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通俗史学是史学的大众化
    通俗史学古已有之,20世纪以来,更是广为流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萌说,通俗史学是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话语叙述、传播富有趣味的历史知识。通俗史学可以根据载体分成两大类,一是纸质的历史通俗读物,二是利用音像等方式(含电视、微信等)传播的讲史。
    “通俗史学的出现,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苏全有表示,就目的而言,通俗史学普及史学于大众,是史学的大众化,是历史知识的社会化。就方式而言,通俗史学是用描写表现的方法提供新知,是严肃史学的另类表达方式。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焦润明认为,通俗史学的出现反映了民众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阅读;大众有寻根或找寻现实生活依据的历史情结。此外,一些作者用通俗的、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撰写历史,这也是出现通俗史学现象的背后动因。
    在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范国强看来,通俗史学是20世纪后半期语言学转向思潮影响下,历史学在历史书写与历史传播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其存在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科的话语体系与研究内容,使历史学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就治学趋向来看,通俗史学应与历史考证、历史阐释一起,成为21世纪中国史学的三大治学趋向之一。
    强调科学性和严谨性
    通俗史学庸俗化、娱乐化倾向需要警惕。受访学者强调,通俗史学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强调科学性和严谨性。
    “通俗史学在体例上应当活泼多样,但毕竟是历史著作,必须符合历史叙述的一般规则,尊重历史真实。”焦润明说,通俗史学也是史学,决不允许伪造、编造、篡改和戏说。他认为,目前通俗史学存在的问题是,写史者多不专业、缺乏思想性,存在着戏说和编造内容。如果这种现象不制止,将会使通俗史学走向歧途。
    苏全有表示,通俗史学存在编造、篡改历史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关键是人们对通俗史学是不是真实的历史叙事存在分歧。“目前风行的通俗史学,失真之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庸俗化流向。”苏全有说,一些作品打着“娱乐史学”的招牌,在题材选择上哗众取宠,有违公德和良知;史观方面也存在错误,有违唯物史观。对此,应坚决予以杜绝斥责。通俗不等于庸俗,生动不等于虚构,坚持通俗史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通之有理、俗之有度当是通俗史学发展的不争之理。
    姜萌认为,编造、篡改历史的通俗史学,只能说是伪通俗史学。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以及通俗易懂的艺术性的通俗史学才是值得提倡的。
    让传统史学者积极介入
    在受访学者看来,传统史学研究者应积极介入通俗史学研究中,努力推动研究成果走向社会。
    “出现通俗史学潮流是好事。历史工作者应参与推进其发展。”焦润明说,史学专业学者在秉持学术原则基础上,努力让自己的学术成果走向社会,让民众了解并及时获得新历史知识。在确保提供有用、真实的历史知识前提下,尽量使研究成果通俗化;同时在普及过程中,传播科学、文明的历史观,为民众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作贡献。
    姜萌认为,通俗史学对史学工作者的要求提高了,要坚守作为史学家的真实性、作为文学家的艺术性、掌握传播的技巧性。从学理上说,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不是截然分立的事物,而是史学的两翼。根据姜萌的观察,20多年来,欧美很多历史学者都在尝试将专深的学术研究和通俗易懂的公共史学结合,注重专深的研究探索的同时,选择一些大众关心喜爱的题目进行研究,写作出故事性强、语言优美的作品。目前我国的一些历史学者也在尝试写作通俗读物、参与历史剧的创作等,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
    对于传统史学参与史学大众化,苏全有建议,建立一支有真知灼见且写作水平高的历史作品创作队伍;营造求真求实的良好氛围,改变通俗史学非主流的地位,构建有利的“史学生态”。他认为,历史研究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尊重通俗史学,完成普及的使命,同时还要打捞被忽略的历史细节。
    范国强表示,首先,在观念上确认历史普及与历史研究是历史学的两大课题;其次,再采取行动。在高校的历史教育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课堂语言,将历史知识传授学生。在一般的通俗历史书写中,应历史性、现实性、可读性相结合,克服一般通俗历史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串联起碎片化的人生百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