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殷杰:走向语境论的历史解释研究(中)


    史学理论层面对于语境论历史解释问题的研究,首先归功于新历史主义的旗手——海登·怀特。自德里达以“文本以外别无他物”的强文本主义立场对传统史学进行解构以来,后现代历史哲学中关于文本与语境关系的讨论就持续不断。传统史学对于文本产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语境因素的重视,实际上是一种强语境主义,与之相应的历史解释理论也偏重于宏大叙事和普遍规律,而忽视历史书写的文本维度和主观因素。叙述主义对历史学和历史解释的贡献在于从叙述结构及其包含的语言文本问题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其历史解释理论强调将文本意义建构与语境分析相结合,在文本与语境的互动和张力间重新理解历史事实,这样一种语境论历史解释真正把历史研究置于话语和语言的考察之下,成为史学“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选择。
    在《元史学》一书中,怀特借鉴佩珀(Stephen C. Pepper)的根隐喻理论(the Root-Metaphor Theory),提出在历史解释的推理性论证模式中存在四种形式,分别为:形式论、有机论、机械论和语境论。其中,语境论与形式论相互对立。形式论强调历史客体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主张历史解释的任务是对客体的彻底鉴别,消除历史领域中客体的类似性而呈现历史现象的特质,这种解释策略缺乏概括性,极度分散。语境论则更加重视历史事件之间的功能性相互关系,其解释策略是从时间和空间脉络中截取历史过程的片段或部分,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语境,并将该事件置于这一语境中,考察其发展和演进的情况,以共时性的分析获得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这种解释明显是横断性的,既避免了形式论过度分散的弊端,又规避了有机论和机械论过度强调目的论原则或普遍因果律而导致的过分抽象倾向,在分散性和整合性之间达到了一种辩证统一和微妙平衡,因而在传统史学实践中备受推崇。怀特在《语境论与历史理解》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语境论历史解释中“语境”这一术语和视语境化为一种历史解释方法的观点源自文本分析的实践。这种实践就是怀特在《比喻实在论》中所辩护的历史对象与其语境之间存在的“必然的比喻关系”,语境论历史解释正是通过修辞学中的“反讽”模式,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及其语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语境分析,从而在语境中揭示历史事件及其文本表征的特性。这样一种以比喻性语言模式对历史现象进行初始描述与语境分析的解释理论,其文本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许多批判者所指出的,怀特的语境论历史解释虽然也主张将历史事实置于特定语境中加以解释,但这种语境带有强烈的文本主义和修辞学色彩,其解释的起点也是对于解释对象的文本化描述,以至于陷入一种完全摒弃事实考察,就文本而谈文本的怪圈。
    事实上,正如林恩·亨特(Lynn Hunt)所说,后现代主义者给历史事实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历史学家只能书写并解释文本,而无法触及历史真相。怀特等人以文本性的限制来宣扬一种对于历史本体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立场,并将此引向历史解释问题,这导致了怀特在用语境分析方法解释历史时,虽然将历史事实及其语境都进行了文本化,并在语言和修辞层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语境分析,但却悬置了历史实体及其蕴涵的意义。然而,历史实体在时间上成为过去,无法直接触碰,并不能成为相对主义历史解释的论据,在史学实践中,历史真相始终通过史料考据和历史证据,制约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解释。历史解释的语境分析虽然依赖于文本,但历史事件的语境却不止于文本。语境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事件和文本的复杂性,将各种语境因素考虑在内,坚持语境实在论的立场,把各种主客观语境及其相互关系置于实践中加以考察,从而理出历史事件及其文本表征的内在逻辑,把握事件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建构出合理、客观的解释图景。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