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多侧面解读历史文本


    本报开封4月18日电 (记者张清俐)4月15—16日,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宋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与会学者基于传世文献与新出土文献文本的分析,为宋代社会文化研究中一些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
    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文本是历史研究所依赖的主要分析材料。然而文本的形成有其语境背景,与历史事实之间有时存在复杂的关系,从文本中分析历史问题往往需要仔细辨析。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伟民在对地方志书历史文献中“坊巷”记载的研究时发现,出自文人儒士之手的地方志书,出于“美名”教化的书写立场,其所描绘的城市形制与管理制度的面貌,与史实产生了某种扭曲与偏离。“文本在揭示历史现象的某一侧面之时,也可能会遮蔽、掩盖与之相关的另一侧面,误导后人对历史现象复杂性的理解。”包伟民表示,历史文本的解读,既要尽量贴近撰述者,细心体会其立场心态,又须超然于文字之外,冷静分析,以期接近史实。
    近年来新出土的文献也丰富了学界对一些存疑问题的研究。“新出土墓志能够‘激活’和‘拼接’之前较为‘支离破碎’的材料。”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仝相卿通过研究《安阳韩琦家族墓地》新公布的墓志,发现《宋史》的撰写过于笼统和简略,墓志的出土可以补充正史之不足,更可以纠正研究者的疏漏及谬误,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野。
    近年来,学界在对传世文献中保存的墓志碑铭与新出土墓志碑铭进行对校时,发现二者存在不少不一致之处,并从文字校勘的层面来进行论述。对于宋代墓志碑铭中相同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互歧现象,仝相卿认为,其中最直接的反映是墓志碑铭的撰写者和求铭者之间理念和心态并不相同。墓志撰写者的文章有时候并不能令求铭者完全满意,往往会出现丧家在刻石时擅自修改的情况,这种互歧现象包含了人际关系、个人风格等多种因素在内,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新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极大,尽管未必能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由此产生的新问题。而学者的任务正在于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出发,寻求更多材料的支持,找出解决各类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仝相卿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