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张赛群 张俭松: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学界一般认为,这条通道始于汉代,成型于唐代中后期,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因明清“海禁”而趋于衰落。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国家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当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需要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和现实分析,这对于今后更好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地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官方和民间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作为一条商贸之路而闻名的。这条商贸之路的参与主体既有各个国家的官方机构,也有普通民众。如在文化交流方面,民间参与甚至从一开始就是主力。对于古代中国而言,这条商贸之路可以分为官方主导和民间主导两个部分。在开放时期,两个部分同时发展。但在历史上的“海禁”时期,官方对外采取收缩战略,限制对外通商和人员往来,其主导的对外贸易因而衰落,但民间贸易以各种方式仍在继续。也就是说,“海禁”意味着当时中国官方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减少,但并不意味着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交往的减少。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别贸易以及民众的频繁往来并未衰落。因此,即便在历史上的“海禁”时期,这条海上通道的民间商贸活动也没有完全停止。
    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共建共荣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在其发展史上,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希腊、埃及等在海上交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东南亚沿海一些国家作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其经济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这条海上通道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极大地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可以说,没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配合,就不会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交往之路。除了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之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又是一条和平外交之路和人员往来之路。但凡进行商业贸易,必然要有商人、船员等频繁往来。不仅如此,穿梭于这条水上通道的人群,还包括官方使者、僧侣、民间旅游者等。不同的交流形式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商贸繁荣建立在和平外交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并使各国文化交流及人员往来更加频繁。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共建、多方共同参与的,并由此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留下了和平、共赢的美好记忆,积淀了商贸交往、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传统。当下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潮流的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传承和弘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尤为重要。它对于我们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在传递和平与共赢的信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和平之路和共赢之路,今天更是如此。中国从没有通过开辟贸易航线去征服和殖民一些沿线国家,而是在各国之间打通了一条互惠互利的贸易商道,让各国共享繁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仍将以和平、自愿、互利的方式,与这条道路上的沿线国家继续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分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今天我们不仅注重吸引外资,同时也注重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的“走出去”不仅是单纯的产品输出,也要对外输出资金、技术和投资项目等,不断提升对外输出的层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进与各国各地区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中国企业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外交等多重意义,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提出这一构想,既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各国之间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需要。中国希望以经贸合作为基础,通过与各国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发展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打造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
    第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延续。今天我们建设的“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带状结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每一个节点都是起点、都很关键。它在空间上超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并不断延伸,延伸至所有愿意加入其中的国家或地区。与过去相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局限于海上,而是海陆空并进,甚至还有“数字丝路”的构建空间。
    第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对现有合作机制的延伸。“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是一种地缘经济合作框架,涉及国家多、地区范围广。针对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政治文化具有差异,存在多种利益诉求,难以通过一些传统的合作机制来实现各自的利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采取更加务实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中国与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借助区域合作平台,加强双边、多边磋商,推动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最终促成利益共同体的实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项区域合作发展倡议,它不仅仅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当前沿线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化解利益冲突,深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长期合作。这决定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外来势力的影响和国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在这个进程中还可能会不断产生一些阻碍合作的因素。
    第五,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政府和民间相互配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需要沿线各国政府积极倡导,又需要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尤其从经济层面看,商贸活动主要是市场行为,政府搭建的只是平台,民间才是活动的主体。事实上,民间交往可以促进政府合作,而各国政府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也可以推动民间广泛开展交流,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它的背后蕴含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远历史影响。站在历史的高度着眼未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彰显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秉承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致力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是一条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道路。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作者系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