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政策导向对中产阶级社会功能的影响(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8:11:38 《世界历史》2013年5期 安然 参加讨论
注释: ①“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有很多种界定方式,大致可归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的方法即以家庭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级的主要依据,如中位家庭收入计算法、收入五等分法或十等分法、收入区间计算法。定性的方法就是以生产方式、职业特征、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和价值认同等作为划分依据。《韦伯斯特辞典》的界定为:“中产阶级是指一个流动的、成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群体,居于上层和下层之间,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官员,以及一些农民和技术工人组成,分享共同的社会特征和价值观”(《韦伯斯特第三版新国际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马萨诸塞州1961年版,第1430页);C. 赖特·米尔斯将中产阶级分为“老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前者是指拥有独立财产,从事半脑力、半体力劳动的小业主、小商人、小农场主等;后者指从事脑力劳动,依靠薪金收入的经理、中层管理人员、专家、经销人、教师等雇佣阶层和自由职业者(参见C. 赖特·米尔斯著,杨小东等译:《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导言)。按照不同方法计算的中产阶级比例存在一定出入,但主体部分重合。本文重在分析宏观趋势,因此将参照上述方法,对中产阶级进行一种较广义的界定,即中产阶级包括老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白领雇员)和家庭收入达到中产阶级标准、认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上层体力劳动者。 ②罗伯特·N. 贝拉等著,翟宏彪等译:《心灵的习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4页。 ③二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流派纷杂,大致可分为自由放任保守主义和社会文化保守主义两支。二者虽都主张回归传统,但前者主张回归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将各种现实问题归咎于个人自由的丧失;后者要求回归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规范,认为现代社会的问题源自道德秩序的丧失与伦理信念的衰落。 ④涅瓦·古德温等编:《消费社会》(Neva R. Goodwin, Frank Ackerman, David Kiron, eds. The Consumer Society),华盛顿1997年版,第1—2页;柯林·坎贝尔:《消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潮流》(Colin Campbell, Consumption: The New Wave of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社会行为与人格》(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第6卷,1991年第6期,第57—74页。 ⑤罗伯特·弗兰克著,蔡曙光、张杰译:《奢侈病:无节制挥霍时代的金钱与幸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73—75页;艾伦·杜宁著,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4—72页;加里·克罗斯:《消费的世纪:消费主义在现代美国缘何获胜》(Gary Cross, An All-Consuming Century: Why Commercialism Won in Modern America),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166—167、193页。 ⑥加里·克罗斯:《消费的世纪》,第1—10页;斯蒂芬·克莱因:《与文化嬉戏:市场主导时代的玩具、电视和儿童文化》(Stepheh Kline, Playing with the Culture: Toy, TV and Children's Culture in the Age of Marketing),小雷蒙德·本顿:《工作、消费与忧悒的消费者》(Raymond Benton, Jr., "Work, Consumption, and the Joyless Consumer"),涅瓦·古德温等编:《消费社会》,第50—52、104—107页。 ⑦杰克逊·里尔斯:《从救赎到自我实现——广告与消费文化的治疗学根源》(T. J. Jackson Lears, "From Salvation to Selfrealization: Advertising and the Therapeutic Roots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1880-1930"),理查德·福克斯、杰克逊·里尔斯编:《消费文化:美国历史批判文集(1880-1980)》(Richard W. Fox, Jackson Lears, eds.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Critical Essays in American History, 1880-1980),纽约1983年版,导言第3—38页;托马斯·弗兰克:《冷酷的征服:商业文化、反文化与嬉皮消费主义的兴起》(Thomas Frank, The Conquest of Cool: Business Culture, Counterculture, and the Rise of Hip Consumeris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2页;威廉·里奇:《欲望之乡:商人、权力和新美国文化的崛起》(William Leach, Land of Desire: Merchants, Power, and the Rise of a New American Culture),纽约1993年版,第225—231页。 ⑧彼得·彼得森:《面对:我国的债务与拯救孩子们的未来》(Peter G. Peterson, Facing Up: Our Nation's Debt and Saving Our Children's Future),纽约1993年版,第35、61—63页。 ⑨美国的自由主义大致包括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和主张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修正自由主义)两个源流。在战后的美国文献中,“自由主义”一般指的是后者。 ⑩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拉塞尔·贝尔克、理查德·波利:《我们的自我形象:20世纪广告中的美好生活》(Russell Belk and Richard Pollay, "Images of Ourselves: The Good Life in Twentieth Century Advertising"),《消费者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第11卷,1985年3月刊,第887—897页;杰克逊·里尔斯:《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Jackson Lears, Fables of Abun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Advertising in America),纽约1994年版,第1—13页;柯林·坎贝尔:《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Colin Campbell,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马萨诸塞州剑桥1987年版,第36—57、77—95页;约瑟夫·诺塞拉:《分得一杯羹:中产阶级是如何跻身有钱阶级的》(Joseph Nocera, A Piece of the Action: How the Middle Class Joined the Money Class),纽约1994年版,第297—324页。 (11)凯瑟琳·纽曼:《丧失恩宠:美国中产阶级的下滑历程》(Katherine S. Newman, Falling from Grace: The Experience of Downward Mobility in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第一、二章,纽约1988年版;伊丽莎白·沃伦、艾米利亚·亚吉:《双职工家庭的陷阱》(Elizabeth Warren and Amelia Warren Tyagi. The Two-Income Trap),纽约2003年版,第15—54页。 (12)这里所说的“政府干预”具有两个特定内涵:一是政府干预得到正式、广泛的认可,并体现在公共政策中;二是政府干预在方向上具有反市场性,致力于监督、限制市场行为。 (13)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改革时代:从布莱恩到富兰克林·罗斯福》(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From Bryan to F. D. R),纽约1955年版,第10页。 (14)参阅梅里亚姆著,朱曾汶译:《美国政治思想:1865—1917》,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章。 (15)丽莎贝斯·科恩:《消费者的共和国:战后美国的大众消费政治》(Lizabeth Cohen, A Consumers' Republic: The Politics of Mass Consumption in Postwar America),纽约2003年版,第345页。 (16)林登·约翰逊1963年12月13日对美国消费者协会成员发表的演讲(Lyndon B. Johnson, "Remarks to the Members of the Consumer Advisory Council"),美国总统项目网上数据库(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online]. Santa Barbara,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hosted), Gerhard Peters(data-base)),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 pid=26343,2012年7月13日下载。 (17)《国会季刊》编辑部调查报告:《美国人的工作伦理》(The American Work Ethic),华盛顿1973年版,第8页。 (18)《美国人的工作伦理》,第8页。 (19)美国的政府管制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特许经营、准入管制等,旨在打击垄断、规范竞争;社会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在安全生产、员工健康、环保指标和就业稳定等方面对特定行业实施的全行业监管,旨在使私人经济负担更多社会责任。西德尼·拉特纳等:《美国经济的演进:增长、福利与决策》(Sidney Ratner, James H. Soltow, Richard Sylla, 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Growth, Welfare, and Decision Making),纽约1993年版,第543页。 (20)罗杰·迈纳斯、布鲁斯·杨德:《里根时代的管制教训:导论》(Roger E. Meiners and Bruce Yandle, Regulatory Lessons from the Reagan Era: Introduction),罗杰·迈纳斯、布鲁斯·杨德编:《管制与里根时代:政治、官僚制与公共利益》(Roger E. Meiners and Bruce Yandle, eds. Regulation and the Reagan Era: Politics, Bureaucrac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纽约1989年版,第7—8页。 (21)西德尼·普罗特金、威廉·舒尔曼:《私人利益、公共开支:保守主义的预算平衡与财政危机》(Sidney Plotkin & William E. Scheuerman, Private Interest, Public Spending: Balanced-Budget Conservatism and the Fiscal Crisis),波士顿1994年版,第40页。 (22)罗杰·迈纳斯、布鲁斯·杨德:《里根时代的管制教训:导论》,第7页。 (23)亚瑟·帕迪利亚:《失业保险体系的财务结构》(Arthur Padilla,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ts Financial Structure"),劳工统计局《劳工评论月刊》(体系版)(Monthly Labor Review)第104卷,1981年12月刊,第32页。http://www.bls.gov/opub/mlr/1981/12/art4full.pdf,2010年7月10日下载。 (24)威廉·克莱默:《中产阶级的重负》(William P. Kreml, The Middle Class Burden),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1979年版,第112—113页。 (25)美国商务部、人口统计局:《美国统计摘要:1982—1983》(Bureau of the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2-1983)第103期,第386页,表648。http://www2.census.gov/prod2/statcomp/documents/,2012年6月23日下载。 (26)《相对收入趋势:1964—1989》(Trends in Relative Income: 1964 to 1989),美国人口统计局:《当前人口报告》(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华盛顿1991年版,P—60系列第177号,附表32,http://www2.census.gov/prod2/popscan/p60177.pdf,2009年8月1日下载。 (27)洛伦·巴里茨:《美好生活:成功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意义》(Loren Baritz, The Good Life: The Meaning of Success fo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纽约1988年版,第209—210页。 (28)威廉·曼彻斯特著,朱协等译:《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791页。 (29)威廉·克莱默:《中产阶级的重负》,第111—116页。 (30)洛伦·巴里茨:《美好生活》,第210—211页。 (31)美国商务部等:《美国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第2卷)(1959-1988)》(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ume 2, 1959-1988),华盛顿1992年版,表3.12,第120页。 (32)李·鲍登、约翰·帕尔默:《社会政策:挑战福利国家》(D. Lee Bawden, John L. Palmer, "Soial Policy: Challenging the Welfare State"),约翰·帕尔默、伊莎贝尔·索希尔编:《里根记录:美国国内格局变动状况评估》(John L. Palmer and Isable V. Sawhill, ed. The Reagan Record: An Assessment of America's Changing Domestic Priorities),马萨诸塞州剑桥1984年版,第181页。 (33)罗伯特·罗森布拉特:《敦促医疗照顾计划重大调整小组:咨询委员会呼吁以67岁作为新的资格年龄并提高对所有接受者的收费》(Robert A. Rosenblatt, Panel to Urge Drastic Changes in Medicare: Advisory Council to Call for New Eligibility Age of 67 8nd Increased Charges for All Recipients),《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 Times),1983年12月18日,A1页。 (34)李·鲍登、约翰·帕尔默:《社会政策:挑战福利国家》,第182—184页。 (35)约瑟夫·佩奇曼:《联邦税收政策》(Joseph A. Pechman, Federal Tax Policy),华盛顿1983年版,第60—64页。 (36)华莱士·彼得森:《静默的萧条:美国梦的命运》(Wallace C. Peterson, Silent Depression: The Fate of the American Dream),纽约1994年版,第102—103页。 (37)菲利普·朗曼:《回归节俭:中产阶级福利国家的行将崩溃将如何唤醒美国价值观》(Phillip Longman, The Return of Thrift: How the Coming Collapse of the Middle Class Welfare State Will Reawaken Values in America),纽约1996年版,第56页。 (38)《相对收入趋势:1964—1989》,附表29。 (39)根据1980、1994年《美国统计摘要》相关表格中的数据计算获得。《美国统计摘要:1980》第101期,第451页,表745;《美国统计摘要:1994》第114期,第469页,表415。 (40)迈克尔·沙勒:《向右转:里根—布什时代的美国生活(1980—1992)》(Michael Schaller, Right Turn: American Life in the Reagan-Bush Era, 1980-1992),剑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1)参阅抵制里根削减福利计划的宣传手册:《荒政:医疗照顾津贴削减情况说明书》(Reagan Cutbacks Pamphlet No. 2, Raw Deal, Health Care Cutback Fact Sheet),纽约1982年版。 (42)休伊·赫克洛:《60年代的公民学》(Hugh Heclo, "Sixties Civics"),西德尼·米尔奇斯等编:《伟大社会运动与自由主义的高潮》(Sidney M. Milkis and Jerome M. Mileur eds., The Great Society and the High Tide of Liberalism),马萨诸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78页。 (43)《美国人的工作伦理》,第4页。 (44)《不满的中产阶级》("The Discontented Middle Clas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81年5月18日,第134页。 (45)《不满的中产阶级》。 (46)里根总统1982年2月26日在保守主义政治行动大会晚宴上的讲话(Ronald Reagan: "Remarks at a Conservative Political Action Conference Dinner"),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 pid=42213,2012年8月2日下载。 (47)凯伦·斯金纳等编:《里根笔下的里根》(Kiron K. Skinner, Annelise Anderson, Martin Anderson eds., Reagan, in His Own Hand),纽约2001年版,第12—13页。 (48)里根总统1981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Ronald Reagan, "Inaugural Address"),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 pid=43130,2009年7月31日下载。 (49)里根总统1985年3月1日的演说(Ronald Reagan, "Remarks at the Annual Dinner of the Conservative Political Action conference"),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 pid=38274,2009年7月26日下载。 (50)里根总统1981年2月18日在国会两院讨论经济复兴计划联席会议上的讲话(Ronald Reagan: "Address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the Congress on the Program for Economic Recovery"),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 pid=43425,2009年7月31日下载;里根总统1983年3月18日在签署小企业年度状况报告时的演说(Ronald Reagan: "Remarks on Signing 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State of Small Business"),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 pid=41069,2009年8月3日下载。 (51)里根总统1982年3月1日关于白宫小企业状况简报的讲话(Ronald Reagan: "Remarks at a White House Briefing on the State of Small Business"),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 pid=42219,2009年8月3日下载。 (52)《美国政治关键数据:2007—2008》表3—3“关于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的自我认同:1973-2006”(H. W. Stanley, and R. G. Niemi, (2008). "Table 3-3 Liberal or conservative self-identification, 1973-2006," In Vital statistics on American politics 2007-2008), http://library.cqpress.com/vsap/vsap07_tab3-3.Document ID: vsap07_tab3-3,2008年11月26日下载。 (53)《不满的中产阶级》。 (54)劳伦斯·西姆斯:《贪恋工作》(Laurence Shames, "A Greed for the Work"),《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88年12月4日,第30页。 (55)里根总统在1981年1月22日宣布建立总统解除管制工作小组的演说(Ronald Reagan: "Remarks Announcing the Estatblishment of the Presidential Task Force on Regulatory Relief"),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 pid=43635,2009年8月12日下载。 (56)托马斯·沃尔顿、詹姆斯·朗根费尔德:《里根的管制改革:正路与歧途》(Thomas F, Walton and James Langenfeld, Regulatory Reform under Reagan: The Right Way and the Wrong Way),罗杰·迈纳斯、布鲁斯·杨德编:《管制与里根时代》,第42-43页。 (57)《美国统计摘要:1989》,第109期,第408页,表669。http://www2.census.gov/prod2/statcomp/documents/1989-04.pdf,2012年6月24日下载。 (58)彼得·德鲁克《我们的企业家经济》(Peter F. Drucker, "Our Entrepreneurial Economy"),《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第62卷,1984年第1册,第59页。 (59)《培训能带来多少收益?》("How Much Good Will Training Do?"),《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93年2月22日,第76—77页。 (60)迈克尔·蒙代尔等:《工作,工作,工作》(Michael J. Mandel etc., "Jobs, Jobs, Job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93年2月22日,第68页。 (61)格雷格·邓肯等:《中产阶级不可思议的萎缩》(Greg J. Duncan and Others,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iddle Class"),《美国人口统计》(American Demographics)第14卷,1992年5月刊,第34—38页。 (62)《美国统计摘要:1982—1983》,第267页,表455;《相对收入趋势:1964—1989》,附表1。 (63)迈克尔·蒙代尔:《这一次,衰退换了套衣服登场了》("This Time, the Downturn is Dressed in Pinstripe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90年10月1日,第130—131页。 (64)詹姆斯·汉森:《难以置信的中产阶级萎缩》(James Hansen,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iddle class"),《洛杉矶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1994年10月11日,末版42a页。 (65)《美国统计摘要:1994》,第404页,表631。 (66)朱丽叶·肖尔:《超负荷工作的美国》(Juliet Schor, The Overworked America),纽约1993年版,第31页。 (67)《工作,工作,再工作》("Work, Work and More Work"),《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1999年9月11日,第A15页。 (68)迈克尔·沙勒:《向右转》,第147页。 (69)《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1959—1988》,第218页,表6.7B—6.7C。 (70)乔治·彼得森:《联邦主义与州:一场分权实验》(George E. Peterson, Federalism and the States: An Experiment in Decentralization),约翰·帕尔默、伊莎贝尔·索希尔编:《里根记录》,第232—234页;西德尼·普罗特金、威廉·舒尔曼:《私人利益、公共开支》,第13页。 (71)里根1983年1月25日的国情咨文讲话:《社会保障报告》(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Social Security Report, January 25, 1983),《1983年历史档案》(Historic Document of 1983),华盛顿1983年版,第80页。 (72)《美国统计摘要:1994》,第372页,表574。 (73)威廉·克莱默:《美国的中产阶级:从被补贴到被抛弃》(William P. Kreml, America's Middle Class: From Subsidy to Abandonment),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1997年版,第158页。 (74)劳动参与率指全部有工作意愿的就业和未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比失业率更能体现劳动者的就业与闲暇偏好。《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华盛顿2000年版,表B—37、B—40,第351、354页。所引数据为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出。 (75)《相对收入趋势:1964—1989》,附表32、附表34b。 (76)加里·克罗斯:《消费的世纪》,第193—194页。 (77)戴维·罗森鲍姆:《里根的安全网计划:谁得谁失?》(David E. Rosenbaum, "Reagan's Safety Net Proposal: Who Will Land, Who Will Fall?"),《纽约时报》1981年3月17日,第A1页。 (78)丽莎贝斯·科恩:《消费者的共和国》,第403页。 (79)威廉·约翰斯通、阿诺德·帕克:《2000年劳动力展望:21世纪的工作与工人》(William B. Johnston, Arnold E. Packer, Workforce 2000: Work and Worker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1987年版,第48页。 (80)休伊·赫克洛:《60年代的公民学》,第53—5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