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近代法国对华特许权贸易盛衰(2)


    特许权贸易走向衰落
    尽管法国对华贸易在18世纪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特许权贸易这一模式仍然避免不了动荡与衰落的命运。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许权曾几经变动,直至最后破产。1719年,法国国王发布敕令废止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将贸易特许权转交给西印度公司,后者遂更名为印度公司。1769年,御前会议废除印度公司的特许状,该公司于1770年解散。1785年,路易十六组建了一家新的贸易公司,并授予其从事好望角以东所有地区贸易的特许权,为期7年。这家公司拥有11艘船只,一直运营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1794年,该公司因国内的紧张局势而宣告解散。至此,以特许权贸易模式为基础运营的法国对华贸易活动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也是欧洲其他各国特许贸易公司趋于衰败的时期。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直到1874年才最后停业,但它更多是依靠从印度到中国的鸦片贸易才得以苟延残喘。19世纪初,从事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一批东印度公司都遭遇到结业清算的命运。例如,丹麦亚洲公司于1772年丧失贸易特许权,法国东印度公司最终于1794年解散,荷兰东印度公司和瑞典东印度公司也分别于1799年和1813年停业。
    就法国而言,两个原因直接导致其亚洲特许贸易的衰落。首先,亚洲贸易在法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仅为6%。当法国在欧洲遭遇困境时,它往往会自动放弃对其而言并不重要的亚洲贸易份额,以集中力量保护王国本土及其在欧洲的主要贸易区。其次,欧洲各个贸易公司之间的殖民争夺也令法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雪上加霜。在重重压力之下,法国对华贸易额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出现萎缩,这种状况在亚洲贸易总额的对比上可见一斑。1772—1778年,法国的亚洲贸易总额已经不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五分之一。
    欧洲在对亚洲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商人和制造业者的担忧,他们认为亚洲贸易正在抽干欧洲的白银,逐渐削弱欧洲的制造业。在法国,反对开展亚洲贸易的声浪越来越高。而欧洲本土制造业发出抗议声浪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大幕之时,这一时期的欧洲开始寻求改变它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弱势地位,试图从一个输出白银换取亚洲商品的消费地转变为工业产品的输出地,占据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位置,并将亚洲地区转变为它的原材料供应地。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主要以白银交换印度印花棉布和中国瓷器、茶叶等亚洲商品的特许贸易模式,已经不符合工业革命的潮流,甚至可以说与工业革命之间存在重大矛盾。因此,至18世纪末,欧洲各国以白银交换亚洲商品的特许权贸易模式彻底衰落。19世纪中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贸易模式被新的军事入侵与殖民贸易模式所取代。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所、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