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持久战略 增强民族自信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2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史桂芳 参加讨论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共赴国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中日综合国力相去甚远,国共分别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旨在通过持久战,实现转弱为强、克敌制胜,取得最后的胜利。重温这一战略,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制定克敌战略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特别强调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任何动摇和妥协,动员全民族抗战。7月17日,蒋介石在著名的庐山讲话中也表示:“卢沟桥事变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为了战胜日寇,国共都制定了持久抗战战略。当然,两党对持久战的理解和着重点有所不同。8月,国民党颁布《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国军作战指导计划》等,确立“持久消耗战略”方针,利用中国地广人多的优势,“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争胜负”,“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争生死”,达到“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对持久战的基本依据、发展进程、战术原则等做了深入分析。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战略的代表性著作,体现了我党对这一战略的深刻思考。 总之,持久抗战战略是国共两党在客观分析中日两国国力、战争性质和战争规律基础上制定的。历史证明,这是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根本战略。 万众一心齐努力 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理论特别重视“人的因素”,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人的因素具有巨大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克服武器和经济等方面的弱点。著名军事学家蒋方震指出:“未来的战争不是军队打仗而是国民拼命;不是一定短时间内的彼此冲突,而是长时间永久的彼此竞走。”可以说,国共两党的持久抗战战略,既重视经济和武器等物质因素,也重视人的因素,认为日益觉醒的中国人是决定抗战前途的根本动力。 当然,国共两党对人的因素的认识有明显差异。中国共产党认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只有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才能使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则只是在有限范围内实行民众动员,对民众参加抗战施加了诸多限制。 1938年底,日军可用之兵达到极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连续发表对华声明,企图诱使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政策,在“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原则下,参与“建设东亚新秩序”。国共两党及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这一分化中国人民的伎俩。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决不会变,“放弃其所谓‘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转而承认以国民政府为对手,例如所谓华中、华南撤兵的条件,乃是诱鱼上钓取而烹之的阴险政策,谁要上钓谁就准备受烹”。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认为日本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政策没有改变,蒋介石对日本的“东亚新秩序”进行了驳斥,认为这是企图“整个的吞灭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广大中国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继续为民族解放而战。 为人类正义和平而战 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战略的指导下,最终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近百年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为人类正义和平作出卓越贡献。九一八抗战爆发后,中国战场一直是最早抗击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大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抗击着半数以上的日军。中国抗战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使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的东西并进计划化为泡影。中国在抵抗强敌的同时,还组织远征军出国作战,给盟军以有力的军事支援,中国驻印军、远征军的缅北、滇西反攻,为收复缅甸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军民死伤350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6000多亿美元,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1937年比值)。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不仅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赢得国际同情与尊重,实现了近百年来民族独立的梦想。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屈指可数的大国之一,对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中国政府首脑正式参加同盟国会议,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会上通过的《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依据,该宣言明确肯定了中国保持领土完整、收复失地的权利。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举行,中国派代表参加会议,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抗战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国给中国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道义上的支持,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总之,持久战战略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根本战略,是在客观理性分析中外形势和中日两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它不仅指导中国抗战走向胜利,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正义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跨国开展日军“慰安妇”研究
- 下一篇:汉代戍卒家书中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