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全球史视角中的中华文明探源


    考古学家关注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和细节,人类学家则寻求人类文化的共性和通则。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有助于透彻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民族形成与历史。如何从更宏观的时空角度阐述中国民族与文化来源与形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新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整个欧亚大陆,在确认中国文化要素本土起源的同时,关注外来文化因素,从中心与外围、聚合与离散、大范围互动等研究视角阐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商周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心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周原遗址所在的陕西宝鸡,自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出土青铜器以来,不断有青铜器被发掘,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令人叹为观止,宝鸡因而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当前,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研究已成全球史热点,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没有涉及中国。中国西周时期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
    易华:全球人类属于一个物种——智人,数万年前走上了长途跋涉的迁徙之路,分散在世界各地,互动一直影响着人类。全球史用跨文化、跨国家、跨民族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从而描述一个更完整历史图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学说将中国整合到世界。中国考古人类学奠基人李济提出:“中国的文化和种族史的宏大堪与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种族史相比拟。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来观察并以此为依据来研究,才能在中国古代史及其考古遗存的阐释上取得真正的进展。”
    世界体系中心与外围是相对的,因时而变,也可有多个中心。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自己的地位有特殊理解,一个人的中心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外缘,反之亦然。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中国既是边缘也是中心。东亚处于古代世界体系的边缘,中国又长期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文化鼎盛时期,可以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媲美。李济提出过商代安阳是世界性大都市,周代已全面系统地吸收了青铜游牧文化并发扬光大。四大文明古国实质上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四个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文献和考古学研究我们已知,在古公亶父迁入周原前的先周时期,当地存在两个先周文化群,这两个文化族群相邻交错而居。在古公亶父迁入周原后,当时的周原地区,不仅仅有周人,还有羌人、戎人以及夏的遗民与上古时代的遗民等。周人在进入周原的百年时间里,吸收多种异质文化,尤其是吸收姜炎文化及商文化中的农业文明,所以很快崛起。那么,民族迁徙、融合,文化聚合、传播是否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易华:聚合与离散是全球史另一个重要研究视角,青铜与游牧文化的离散和中国民族与文化的聚合是两个极好的例证。夏、商、周三代大体上属于青铜时代,是中国文化传统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类是一种喜爱迁徙的动物,人类史就是迁徙的历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是由不同移民构成的。所谓土著,相对于新来者而言,是早到的移民。
    青铜时代以小麦为标志的农耕文化和以马为标志的游牧文化传播至欧亚大陆,形成了世界体系。青铜时代世界体系是由西亚中亚向周围扩张形成的,5000年前局限于西亚及其附近地区,4000年前扩展到中亚地区,3000年前普及几乎整个旧大陆。另外,夏、商、周三代文化是聚合而成。本土起源的猪、狗、鸡和外来的牛、马、羊组成了六畜,外来的麦与本土的稻、粟、黍、豆构成了五谷。牛耕姗姗来迟,耒耜或锄头一直是基本的生产工具,犁耕与锄耕互补形成了东亚农业传统。丝绸西传,毛毯东播,丝毯是东西文化交织的象征。舟船源自中国,车马来自中亚,舟船车马在中原交汇。夯筑是本土起源,秦砖或周砖源自西亚,夯土城墙外砌砖边是东西合璧。土葬是东亚文化特色,火葬源自中亚,土葬火葬并行不悖。礼乐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好战风尚来自中亚,祀与戎均成国之大事。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金崇拜始于青铜时代,金声玉振集大成。祭祖是东方特色,拜天是中亚传统,法祖敬天两不误。
    人类洲际互动引学界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周原遗址考古发现众多的铸铜作坊和铸铜原料铜饼,从墓葬形制推断周原铸铜业的工艺主要来自商文化,管理者和工匠包含很多灭商以后迁居到周原的殷遗民。铸铜技术传播的路径似乎是由东向西。中国的青铜冶炼术是否有独立的起源?
    易华:冶金术的具体起源地目前还难以确定。巴尔干到安纳托利亚一带早在7000年前已经开始冶金实践,4000年前西亚已进入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主要的青铜冶铸技术均已发明,并对周围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青铜冶铸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空白。古墓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4000年前新疆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而且与中亚、西亚、中原均有联系。齐家文化、朱开沟文化是青铜文化由西北向西南、东北、中原传播的中继站。三星堆、大甸子、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可能是本地制造的,但亦是文化传播的结果。因此,中原不太可能是冶金术的起源地。
    从技术史角度考察,无论红铜冶炼、范铸法、失蜡法,还是砷青铜、锡青铜、铅青铜、锡铅青铜,都是西亚早于东亚。而且,铜以外的其他金属,如金、银、铁等冶炼,东亚亦不早于西亚。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假说当前仍未遇到有力反证。但是从器物类型考察,青铜鼎、鍑、鬲、爵、戈、戟、编钟、多珠铃、大铎、巴形器等颇具东方特色,很可能是东亚创作,并有反向传播的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1980年秋,周原考古队发现了两件西周晚期蚌雕人头像。雕像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的形象,是否能说明公元前8世纪以前,我国中原已与西域(包括中亚一带)发生了接触?
    易华:全球史的核心理念是互动,全球史研究就是“大范围的互动研究”。近距离接触互动与交流有目共睹,远距离互动与交流难以察觉。石器时代人类靠两足行走,近距离接触互动是主要形式,青铜时代车辆和骑乘的发明和普及,使长距离互动成了人类的日常活动。人类洲际互动日益引起学术界重视。人类的迁徙和文化,特别是技术传播,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形成和变化的关键因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