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为维护和平提供强大学术支撑


    7月8—9日,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纪念全面抗战爆发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抗战的相关问题展开学术研讨。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发表讲话。李培林指出,随着抗日战争研究日渐成为历史学领域中的显学,如何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推进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深入思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深入挖掘更多的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真正做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是批驳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的错误言论的有效证据;二是抗日战争研究既要深入总结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更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三是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继续加强抗日战争研究的国际交流,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
    日本全面侵华具有计划性与必然性
    关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原因及其计划与过程诸问题的研究,在中日两国学术和社会各界仍存在巨大分歧。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勇认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继续纠缠于战时日本炮制的士兵失踪与“枪声”的伪命题,以诸多方式为其侵略战争的必然性进行辩解,造成了对日本战争决策的计划性和必然性等重大问题的持久争论。从资料层面还原日本军政高层的政策与战略决策的历史真相,认识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计划性与必然性,廓清中日关系与近现代日本研究中的疑难歧见,始终是研究界的重要任务。
    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策划了谋杀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希亮认为,皇姑屯事件开启了日本驻外军队蔑视政令的先河。从皇姑屯事件到“二二六”事件近8年的时间里,日本军权经历了“三级跳”,从蔑视政权、擅自行动开始,制造了皇姑屯事件,为后来军权超越政权甚至凌驾于政权之上打开一道缺口。此后,军部掌控朝纲的军事独裁体制在对外侵略战争中逐步强化,也从中透视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及七七事变绝非“偶然”,而是日本军权从失衡、失控走向膨胀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对今人来说已成为一个历史问题,与会学者认为,对于这一历史问题如何做到正确、客观地理解非常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认为,要理解抗战,就要理解抗日战争是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支持的。客观地说,在抗日战争的整体大局中,国民党、共产党都起着领导作用,这个作用,都是全局性的。说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因为它宣传、推动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能够维持下来,并且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动员敌后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同时团结各民主党派,对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形成了全国高涨的抗战热情,这种抗战热情又转化成抗日战争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1938年,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把主要军事力量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恶劣的形势下,能否继续在敌后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生存能力的一大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道炫表示,从结果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这场考试,取得了在敌后生存发展的佳绩。由于中共在敌后的努力,日军在中国的占领始终如履薄冰,占据优势局面的日本却无法打破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平衡,这是他们不得不痛苦面对的事实。
    日本长崎县立大学教授祁建民表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扶植蒙疆政权,要将其作为建立庞大“防共回廊”的前沿基地。而中共开辟的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团结蒙汉人民共同抗战,不但沉重打击了驻蒙日军和蒙疆政权,而且有力牵制了日本“防共回廊”的建设和对苏作战部署,从战略上粉碎了日军的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抗战”成为中共抗战理论的一面旗帜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东认为,“全面抗战”既是战时中国的重大战略行动,也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表述。特别是中共话语中的“全面抗战”,一方面体现着时局演变在其话语中的历史烙印,另一方面也凸显着中共在概念话语表述中的政治与行动逻辑。中共通过陈述“全面抗战”这一概念话语,赋予其特定的历史内涵,由此形成了特定的行动逻辑,最终又将其指向了抗战的前途与民族的未来。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演进观之,“全面抗战”是战时中共抗战理论的一面旗帜。中共基于战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赋予“全面抗战”独特内涵,形成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话语表达行动”,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概念符号。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下,为争取和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思想战线开展了几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斗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先初表示,其中两次发生在与国民党之间,分别是对国民党的“假三民主义”和《中国之命运》的批判;一次发生在与中间党派之间,即在政治上对中间党派进行帮助教育,从思想上对其所宣传的英美式民主主义理念和中间路线进行批判。通过这几次思想批判,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迅速成长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话语或主流意识形态,有力配合了捍卫抗战胜利成果、推翻国民党统治的伟大斗争。
    记者 潘玥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