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1:11:26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徐友珍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随着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质变:大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帝国主义的形成与全球殖民扩张;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与列强并争的国际无政府态势出现。这些质变相互交织,孕育了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世界形成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这一结构性矛盾在1914年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一直困扰着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社会,最终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从根本上突破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这一结构性矛盾,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新旧交替。在现代科技和工业飞速发展、世界整体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时代条件下,一国外交务必审时度势,及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积极致力于国际合作与国际新秩序的和平建构;在力争本国发展权利和机遇的同时,也要谨防堕入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陷阱:掠夺式发展与殖民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狂热的恶性循环以及对工业和科技成果的滥用。 关 键 词:20世纪历史进程/世界大战/战争起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7JA70016) 作者简介:徐友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迄今为止,世界大战仍然是20世纪上半叶特有的现象。为什么会在20世纪两次发生世界大战,而预言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迄今并未发生?这是有关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和世界现当代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时人和后世学者不乏大量相关论述,尤其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学术界对该问题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一度非常热烈,当然更多的是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未能避免①。总体上看,国内学术界偏重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宏观角度论述19、20世纪之交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与世界大战爆发的关系。西方学者则倾向于从政治、社会、文化层面进行诠释,观点呈现多元化倾向,但在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一点上,可以说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时人与后世学者,都存在基本共识②。但列宁对帝国主义与战争关系的经典论述主要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情,因而似难超出其所处时代的局限而对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进程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予以全方位揭示。而且,在时代急剧变动的冲击面前,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如何应对,这种互动和世界战争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前人鲜有总体考察。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一方面基于“挑战与应对”这样一个特定视角,通过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进程所呈现出来的结构性矛盾,揭示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战两次发生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动因,另一方面基于已与世界大战拉开时空距离的认识路径,通过前瞻后顾,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未能避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世界大战得以避免这三个互相关联、互为表里的问题,进而阐释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战两次发生的内在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