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现代史 >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8)


    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世界历史进程结构性矛盾的突破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预言中的第三次世界战争并未发生。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能够维持一种没有世界大战的相对和平与稳定局面?传统观点认为,这与二战后形成的两极体制所造成的相互制衡有关。但历史的事实是,多极格局既可能是战争多发的不确定因素,也可能是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积极因素,两极对抗既可能是走向战争的前奏,也可能是相互约束、避免迎头相撞的制约因素,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制约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呢?比照二战前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战前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在二战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这种改变最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战争使得先前引发世界大战的关键因素或消失、或减弱或得以有效控制。
    1939-1945年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大搏斗,它最终以无数生命财产损失的惨重代价使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7)。在此笔者谨就反法西斯战争对世界历史进程结构性矛盾的破解进行阐述。
    第一,反法西斯战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使得以欧洲为主导,以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垄断市场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引发西方大国之间世界性战争的祸根得以消除。
    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反法西斯战争从两个方面为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反法西斯战争促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的主客观条件成熟,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主要表现在:从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来看,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磨难和洗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独立意识空前强烈;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形式趋向成熟;广大民众因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而开阔了视野,经受了革命斗争的锻炼、掌握了斗争艺术、增强了战斗精神与民族自信心。从殖民宗主国的角度来看,战争削弱了殖民统治机构在殖民地的政治声望;宗主国民众对维持海外殖民统治的信心受到打击和质疑,甚至出现反帝国主义情绪;主导战后世界的美、苏两强不仅无意于获取海外殖民地,而且苏联还积极支持殖民地人民革命,宗主国要恢复他们的殖民统治已步履维艰。因此,战后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的态度不得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开始了非殖民化的过程。联合国国际托管制致力于促进托管领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步,并使他们向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难以为继,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放弃殖民地、半殖民地这条生命线而努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战争期间发轫、战后勃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为资本主义发展由外向型扩张为主转向高科技研发和相互市场开放为主创造了条件,减少了因为殖民地势力范围而引发世界大战的风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城乡国际分工逐步让位于工艺科技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主要贸易对象和海外投资的战略重点不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为了保障国际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行,维持其购买力水平和接纳西方的经济、社会体制,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还致力于鼓励新独立国家适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改革。总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工业生产、世界贸易,还是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均已形成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局面。这种密切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抑制了战争因素,为争夺殖民地而引发重分世界的战争的可能性大大缩小。
    第二,在处置战败国的问题上,美、苏、英等主要反法西斯盟国吸取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失败的深刻教训,找到了解决德国问题的症结:在军事上彻底打败德国的基础上,进一步铲除德国战争势力及其流毒,同时解决其市场问题,德国挑起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都失去存在的基础。二战后反法西斯盟国对法西斯战争势力不仅严加惩处,而且力图铲除其根基,清除其影响。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反法西斯盟国的一致共识是必须对好战的德国法西斯进行彻底改造,而这种改造不能像一战后那样由德国人自己进行,而必须由胜利者来执行。所以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反法西斯盟国就形成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由盟国占领当局对其实行严格的非军事化、非法西斯化和民主化改造。战后初期,在战争对德国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封建主义等战争势力及其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彻底摧毁的基础上,无论东、西占领区都对德国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清除法西斯势力和影响的民主改造,反动势力被清理、整顿,使德国对战争的失败及其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反省,不可能再次挑起世界战争。由于二战后两种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德国问题不再被看成国际安全的中心问题,也不再作为资本主义的异己力量而是被纳入其中来进行考虑。在美国的扶植及其开放的世界体制中,具有庞大工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德国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市场能够得到保障,德国无须通过战争就得其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当然,在处置日本的问题上则主要因为美国战时出于减少战争伤亡,战后利用日本遏制中、苏的需要,美国在对日本的彻底打击和战后全面清除法西斯战争势力及其流毒的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的立场,一定程度上重蹈了当年协约国处理德国问题的覆辙,使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