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16)
http://www.newdu.com 2024/11/13 08:11:12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计秋枫 参加讨论
可见,18世纪英国的“大陆趋向”政策和“海洋趋向”政策看似有所冲突,实际上却较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颇为有效的双向发展战略。英国海军的部署状态或许可以反映这两种趋向之间的融合:在18世纪的历次战争中(北美独立战争除外),英国海军主力从来都没有离开包括“西方通道”在内的英国周围水域和欧洲水域,即便是在海外殖民地争夺战最激烈的七年战争期间也是如此。在这场战争初期的1757年,英国海军71%的舰只和67%的将士在英国周围水域作战,另有12%的舰只和18%的将士在地中海作战;在1757—1762年间,英国海军64%的出港船舰都在英国周围海域和地中海活动。(124)如此部署的海军力量,一方面是要确保英国本土的安全并对大陆敌国造成威慑和封锁,策应大陆盟国及英国派遣军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又能切断敌国(法国和西班牙)与其美洲和印度殖民地的联系,确保殖民地争夺战的成功。英国的双向战略由此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六、结语 近代早期英国崛起为世界顶级大国的历程揭示了某些历史规律:任何国家的崛起,不能纯粹依赖巧合的机缘和偶尔的拼搏,而必须具备一些扎实的基本要素。首先,必须有一套稳定、高效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内民众的利益,从而得到国内大多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即使不一定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至少必须通过有力的财政体系获取追求国家目标所需的充足资金;再次,必须在军事力量方面拥有某种独特的优势并不断扩大这种优势;最后,必须依据国家的自身条件和国际战略格局,持之以恒地推行合理的国家战略,并围绕大战略目标灵活地推行外交政策。这几大基本要素又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卓有成效的财政体系离不开合乎民意的政治体制;没有高效的财政手段很难发展和保持军事力量的优势;没有足够的军事优势,任何合理的对外战略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当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陷入持续困境之时,它的战略生存空间将日趋狭窄,其国内社会政治制度必将随之面临动荡甚至崩溃的危险。 注释: ①A. T.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②David Jayne Hill, A History of Diplomacy i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urope, vol. Ⅲ, New York: Howard Fertic, 1967. ③Jeremy Black, A System of Ambiti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660-1793, Stroud: Sutton, 2000; Parliament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④P. J. Marshall, ed. ,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 Ⅱ,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⑤Harvey E. Fisk, English Public Finance from the Revolution of 1688, New York: Bankers Trust Company, 1920. ⑥Dorothy Marshall,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London: Longman, 1982. ⑦约翰·吉林厄姆:《克伦威尔》,李陈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3页。 ⑧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2页。 ⑨Mary R. Price and C. E. L. Mather, A Portrait of Britain under Tudors and Stuarts, 1485-168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181. ⑩David Jayne Hill, A History of Diplomacy i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urope, vol. Ⅲ, p. 25.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权战略
- 下一篇: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