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和:当好“段儿警” 超越“片儿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53 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 张春海 参加讨论
“每到过年,都会算一下这一年的账,看看自己都做了什么。每天走在路上都会想到,我不知道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虽已86岁高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和始终反躬自省。 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办公室见到了刘家和,刘先生身着白色短袖衬衫,随身带着两副眼镜(平时用一副,看书报时换上另一副),言谈间透着谦和认真。 “旧书”入门 择史为业 1928年,刘家和出生在江苏省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 4岁时,由于母亲认为读“旧书”才是真正的教育,于是刘家和被送到私塾读书。直到几年后,一位亲戚对他母亲说,时代已经变了,孩子不能再这样读书了,他才被送进了新式学堂。然而,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除在美国贵格会所办的教会学校有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外,刘家和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刘家和回忆道,小学、中学期间主要是跟着老先生学了三门课:国文、英文和数学。因为小时候读了较多古籍,国文基础较好。英语,除了在教会学校学习外,也跟一些老师补习。此外就是数学,其实他特别喜欢数学,至今仍未忘怀。但是,由于从未系统学过物理、化学,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文科。 谈及选择历史学,刘家和解释说:“对我来说,并没有‘文’、‘史’、‘哲’的区别,所以我选择了历史学,这样过去所学的都能用得上。而且考虑到自己外语能力有限,难以直接阅读外文文献,于是想研究中国历史。”他先后到江南大学、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求学,于1952年大学毕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专访:考古专家讲述埃及古城“出水”记
- 下一篇:让被忽视被误解的华人走出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