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史金波: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民族变迁(5)


    华北的回族始于元代的回回,后通过驻防、经商、迁徙等方式人口逐渐增多,分布较广,几乎各地都有聚居或杂居的回族。以今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沧州、保定、定州人数最多。
    北京市门头村还有世居的苗族人,系清乾隆年间湘黔苗族起义领袖石三保及其兵将的后代,祖籍为湖南花垣。他们起义失败后被押送至京城,编入军户,受八旗管辖,世代养马,后子孙繁衍至今。
    北京市现有两个满族乡、两个回族乡、一个满族蒙古族乡,另有一百一十七个民族村,包括满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瑶族等。现北京市少数民族约近七万人。整个华北地区少数民族成分更多,人口数量更大。
    清代继明代四夷馆设四译馆,因“夷”字为清朝所忌讳,改为“译”字。明朝灭亡后,四夷馆三十二名官员亦随之投诚,被留用成为四译馆的最早成员。清随明制,四译等馆职责与明代相同。“四译馆之所掌凡三十余国,统以八馆列为东西,爰择师儒分馆教习,而设少卿以董之。”[11]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与会同馆合并,改属礼部,更名会同四译馆。会同四译馆成立后,编撰了一批《译语》。北京当时是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联络中心,不少少数民族领袖到北京觐见皇帝,办理各种事物,一些商人也到这里经商。
    二、历史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特点
    (一)华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华北地区位于中原与北方、东北、西北交界处,是内地通往北方津梁,也是北方的民族走廊。这里历来是民族杂居、民族往来、民族沟通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很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他们生动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有的民族绳绳继继,存留至今;有的与其他民族交融,加入到新的民族行列;有的像是这里的匆匆过客,转移他乡。
    (二)华北地区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从历史上看,华北地区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很多少数民族消失在这一地区。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其兴盛、发展、消亡都与华北地区有重要关系,如匈奴、乌桓、鲜卑、奚族、契丹、女真、党项等,这里成为他们活动的历史舞台和重要归宿地。
    有些民族作为一个族群消失了,但作为该民族的个体后裔还可能传承下来。如北京有女真族的完颜氏后裔。完颜氏因系金朝皇族后裔,故在清朝受到特殊优遇,被列入上三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完颜氏本列二十八卷,奉高宗特旨,用虞宾义,列为第一。”[12](卷28)这表明清王朝对金朝皇族后裔身份的确认。今北京安定门内交道口北之北兵马司胡同仍有其宗祠旧址。现在北京仍有完颜氏后裔,但已改姓王氏或汪氏。又如,在今山西安邑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仍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夹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载《金史》附《国语解》。今河北武邑、邢台,山西临汾、洪洞都有女真族后裔粘氏居住。
    有的民族在过去强大时期与华北无涉,但后来其后裔却来到这里。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羌在西北地区建国近两个世纪,西夏被蒙古攻灭后,党项人在蒙、元时期被称为唐兀人,属地位较高的色目人。元朝灭亡后他们走上了迅速消亡之路,但在明朝仍能见到党项族后裔。河北保定郊区韩庄曾出土两座明代的西夏文经幢,据其题款可知建幢时间皆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其题款中有很多西夏时期的党项族姓氏,证明当时当地有党项族聚居,有的还有较高的官职[13]。这是目前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的有关西夏后裔的石刻文物,证明华北地区融入了党项族的血液。
    (三)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与少数民族关系极大
    北方少数民族趋向中原,辽、金势力的南移,确立了北京大王朝的政治中心地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所环绕,与北方少数民族有天然的联系。北京建城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但成为王朝的首都应自金朝开始。此前,北京作为辽朝的重要城市南京,已为其成为王朝的中心城市作了实质性铺垫,金朝进一步将北京提升为大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中京,完成了由地方中心城市向都城的转变。
    元代继承和发展了北京的都城地位,使北京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成为将全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明、清两朝延续北京作为首都的作用,特别是清朝使北京成为联系国内各民族的中心,影响深远。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对确立北京的地位作出了最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