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陶季邑:美国邓小平研究述评(2)


    二、研究重点及主要观点
    (一)邓小平领导艺术和政治风格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就认为,邓小平领导艺术和政治风格主要是“务实”。费正清指出:邓小平执政后推行“逐步务实的改革”。但其“务实主义”“亦有限度”,如“需要限制中国现代化中的美国化成分”。(JohnKingFairbank,ChinaWatch,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p.201,p.205.)
    近年来,美国学术界仍持上述观点,但对邓小平领导艺术和政治风格作了更广泛的探讨。傅高义认为,邓小平领导艺术和政治风格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坦率和务实。“邓小平对自己和自己的权威充分自信,在客人面前能轻松自如,坦率机智,直言不讳。”“有些西方人对邓小平的直率和务实很有印象。”其二是注意自己与同事间的政治气氛。“他们能一起有效工作”,“虽然他拥有很大权力,但他知道必须很注意他与同事间的政治气氛”。其三是自信和果断。“他在解决重大问题时专注而果断,既有以前战时军事指挥员那种天生的沉着,又有半个世纪里接近权力中心处理生死问题养成的自信。”“邓小平有内在的自信,这使他直奔实质问题。”其四是刚毅和冷静。“邓小平养成刚毅的品格,能做到愤怒和受挫时不形于色,不让感情左右自己的决策,相反,把它建立在对党和国家需要的仔细分析之上。”“大事当前,邓小平喜欢独自安静思索,考虑他要说什么,以便时机一到,他能作出清晰和明确的表述。”其五是言行有威信。邓小平“行为一贯”,谈话“能透出威信”。他本人“一直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具有本能的爱国主义和为共产党献身的精神,这鼓舞着其同事的信心”。他还“坚定地为党和国家谋利益”,“不为自己的朋友捞好处”,并“严守党纪”。(EzraF.Vogel,DengXiaopingandtheTransformationofChina,pp.3—9,p.385.)冯惠云认为:邓小平受防御性儒家战略文化影响,是“具有儒家特征的领导人”。因此,他执政后对世界形势更乐观,对外手段趋向于“合作和实用型”,提出世界大战可避免和世界和平有望等战略判断;对内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HuiyunFeng,ChineseStrategicCultureandForeignPolicyDecision—Making:Confucianism,LeadershipandWar,NewYork:Routledge,2007,p.78,p.80.)基辛格亦认为,邓小平有“直截了当的风格”,“不喜欢空谈,非常讲求实际”。(HenryKissinger,OnChina,NewYork:ThePenguinPress,2011,p.324.)
    (二)邓小平历史地位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术界已经认为,邓小平是新时期中国的改革设计师,他使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白鲁恂指出,在人类历史上,也许从未出现过如此社会,进行如此全面的改革。邓小平使中国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走向“现代社会”。(LucianW.Pye,“AnIntroductoryProfile:DengXiaopingandChina’sPoliticalCulture”,TheChinaQuarterly,September1993,pp.412—413.)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术界不仅探讨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且研究其国际地位。惠妮·斯图尔特指出:邓小平“使中国登上当代国际政治舞台”(WhitneyStewart,DengXiaoping:LeaderinaChangingChina,Minneapolis,Minnesota:Twenty-FirstCenturyBooks,2001,p.117.)。戴维·兰普顿指出: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对当代中国的主要贡献有三大类:第一,“重新定义政治和国家生活的目标”,“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增长”。第二,“将中国未来与全球一体化捆在一起”。第三,“培养一批技术型治国精英并使之机制化”。所有这些不仅使当代中国“走上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还使世界对中国感兴趣并来华投资。(DavidM.Lampton,TheThreeFacesofChinesePower:Might,MoneyandMinds,p.120.)傅高义指出:邓小平不仅“找到了富民强国之路”,引领“中国根本转型”,而且领导中国“真正加入国际社会”,使中国成为“多种国际组织和全球体系中活跃成员”。(EzraF.Vogel,DengXiaopingandtheTransformationofChina,p.693,pp.696—697.)
    (三)邓小平理论属性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在邓小平理论属性方面主要有“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后社会主义”和“民族共产主义”三种说法。莫里斯·迈斯纳指出:邓小平思想是“一种新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此理论反映并促使人们适应“现存社会秩序”。它抛弃“所有空想和偏激成分”,从而成为“更正统的马列主义理论”。(MauriceMeisner,Marxism,MaoismandUtopianism:EightEssays,Madison,Wisconsi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82,p.217.)阿里夫·德里克指出:邓小平1982年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是“后社会主义”。它超越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吸收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点,但“欲确保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所以“此种后社会主义亦为一种后资本主义”,“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弊端”。(AdrifDirlik,“Postsocialism?Reflections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ArifDirlikandMauriceMeisner,ed.,MarxismandtheChineseExperience:IssuesinContemporaryChineseSocialism,NewYork:M.E.Sharpe,Inc.,1989,pp.362—364.)费正清则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民族共产主义理论形态,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一书中认为,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合同制”,即“生产责任制”。此既非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形式,亦非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但适合当时的中国农村情况。(JohnKingFairbank,TheGreatChineseRevolution:1800—1985,NewYork:Harper&Row,1986,p.347.)
    (四)邓小平改革和对外开放思想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学术界认为,邓小平改革思想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对当代中国影响巨大。傅高义指出,复出后邓小平改革思想包括:在城市试行新的体制,鼓励外国投资,设立经济特区,允许建立私营企业;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家家户户实行生产责任制。取消物价控制和定量配给,允许私营企业扩大经营和劳动力自然流动,甚至开放市场经济。人们对自由发表不同意见的恐惧消失,公开发表观点的范围有所扩大。(EzraF.Vogel,“Introduction”,inEzraF.Vogel,ed.,LivingwithChina:US—ChinaRelationsintheTwenty-firstCentury,NewYork:W.W.North&Company,1997,pp.22—2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