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2)


    不同宗教的活跃共存
    畿辅地处皇权腹地,由于统治者的优容,元明清时期畿辅地区的宗教活动甚为活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政治中心区争夺信众,进行传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密切,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就会呈现阶段性繁荣;反之,若与政治疏离,则会走向阶段性衰落。如,道教在元代受到优待,大批道观遍及中书省辖区。据光绪《顺天府志》载,仅大都周边就有10余座全真道观,洺水人李全祐为太一道六祖掌教,妫川人郦希诚为真大道五祖,涿州人岳德文为真大道八祖,可见道教宗派与畿辅的紧密联系。相反的例子如天主教,因罗马教廷与清政府产生礼仪之争,遭到长期禁绝。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在畿辅地区被密集修建或翻新,也产生了众多宗教精英。如,元朝统治者崇信佛教,尤其尊崇藏传佛教,在大都城及周边兴建了数十座喇嘛庙,规模宏大,僧众甚多。汉传佛教的临济宗在元代畿辅地区得到很大发展,真定临济寺被重修扩建,赵州柏林寺成为地域佛教中心,保定、真定、顺德路佛寺也颇为集中,还出现了海云、归云等著名高僧。
    既中心又边缘的文化夹层
    畿辅地区地域辽阔,既包括首都核心区,也包含环状外围区,既处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又包含文化的边缘区域,所以中心与边缘的夹层分布也是畿辅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近千年以来,畿辅文化在震荡中逐步走强。元代中书省所辖大都路是文化的中心区,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前期剧作家56人中有17人籍贯为大都,其中包括成就卓著的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真定、大名、保定、彰德、大同、东平等地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其中也不乏杂剧名家,著名文士元好问、白朴曾长期在这一区域活动。再以科举视角观之,明代北直隶为畿辅,环绕京城,但此时江南文化崛起,北直隶的进士数量只居全国第五位,各府进士数量也多寡不均,畿辅地区的文化贡献与其政治地位不太相称,王灏《畿辅丛书》所收明人著作数量甚少,值得一提的只有赵南星、杨继盛、马中锡、鹿善继、范景文等人。及至清代,情况有所改善,畿辅地区名臣硕儒辈出,直隶进士人数(2701名)紧随江苏(2920名)、浙江(2808名)之后位居第三。《畿辅丛书》收书185种,其中100多种为清代畿辅著作。
    畿辅文化的夹层性特征又表现在四周地区对首都核心区的众山拥脊、高低荦确。靠近都城的畿辅辖区文化繁盛,经久不衰。如,元代的大都路、明清的顺天府;都城以南的保定、真定、大名也一直保持较为发达的文化地位;但都城西、北方向却长期处于文化欠发达状态。辖域内也有一些地区变化较大,如河间府从明代开始上升为文化发达区,天津府、永平府清代中期以后异军突起。这种情况与各府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交通线路的发展有关。一般来说,处于由南向北的入京陆路、水路周边区域文化发展更好,因为这些地域更容易受到中心的辐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