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南海主权有“志”为证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朝历代的志书中都明确记载着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利用、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这是铁的事实,无可辩驳与混淆。
    最早发现和命名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人已经在南海领域活动。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三国吴谢承《后汉书》载:“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以上记载中,“涨海”即为今日之南海,此称呼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干陁国在南海洲上”(今苏门答腊),已开始使用“南海”名称。至唐宋,记载“南海”的古籍渐多。这说明,远在1500年前中国人已经认识南海及南海诸岛。
    随着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提升,南海诸岛地名从整体泛称逐步演化为群组命名。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载有“王师出戍”至“九乳螺石(州)”(即西沙群岛,主要指永乐群岛一带),首次出现了群岛名称,也是西沙群岛被首次命名。宋吴自牧《梦粱录》及以后许多典籍把西沙群岛称为“七洲”,其海域叫做“七洲洋”(主要指宣德群岛一带)。《宋会要辑稿》“真理富国”条载首次出现“万里石塘”之名,成为南沙群岛的最早命名。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南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首次指出了以沙岛为主的“长沙”(西沙)和以环礁为主的“石塘”(南沙)。南宋赵汝适《诸蕃志》、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方舆胜览》均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分别称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床、堂)”。
    南海诸岛地名到了元朝,特别是明清两代变化较大。如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中的“万里石塘”已经不是泛指南海诸岛,而是把南海诸岛同大陆构成一个整体。明茅元仪《武备志》转载1430年成图的《白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其中有绘在东边的“石星石塘”,绘在西边的“石塘”,而“万生石塘屿”则绘于两者中间偏南,面积比“石塘”大。按三者位置关系及所使用的符号形状、大小来考证,“石星石塘”应指中沙群岛,“石塘”指西沙群岛,“万生石塘屿”指南沙群岛,说明南海诸岛已明确划分成三个群岛。明顾岕《海槎余录》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出其南。”此时的“千里石塘”应指西沙群岛一带岛礁,而“万里长堤”当指南沙群岛。“万里石塘”说成“万里长堤”,“塘”“堤”义同,应为同一说法。
    清代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和《万州志》都有“长沙海、石塘海,俱在万州城东海外洋”的记载,分别指西沙和南沙所在海域。觉罗保满《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东洋南洋海道图》都以“气”指东沙,“长沙”指西沙,“石塘”指南沙。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载:“南澳气,居南澳之东南”,“古为落漈”;“气悬于海中,南续沙垠,至粤海为万里长沙头。南隔断一洋,又从南首复生沙垠,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沙之南又生嵝岵石,至七洲洋,名曰千里石塘”。此处“南澳气”,古为“落漈”,今为“东沙”。《海国闻见录》附图《四海总图》标绘有“气沙头”、“长沙”、“七洲洋”、“石塘”四个地名,分别指代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个群岛。此时,南海诸岛分成四大群岛之概念已经形成。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到:“炎海善溢,故曰‘涨海’。”反映出古人已经观察到南海的潮汐现象。南海在古代除了称为“涨海”、“南海”、“炎海”之外,还有“朱崖海”(晋郭璞注《山海经》、唐李善对晋左思《吴都赋》注)、“大洲洋”和“琼洋”(《崖州志》《琼州府志》)、“琼海”(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琼州府志》)等。对南海诸岛的称呼,除了上述“涨海崎头”、“珊瑚洲”之外,还有“木饮州”(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等。1842年清郑光祖《醒世一斑录》中的《中国外夷总图》,以“落漈”标注东沙群岛,“东沙”标注中沙群岛,“西沙”标注西沙群岛,“石塘”标注南沙群岛。1887年徐雅荪《洋防说略》载广东海道,万里长沙“自万州迤东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万州迤南至七洲洋”。此处“万里长沙”指东沙、中沙和西沙群岛,“千里石塘”则指南沙群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