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从“天下”到“大一统”(2)


    一、理论发端与核心思想
    中国古代王朝建构朝贡制度的理论发端,是先秦时期及其以来的“天下观”和“服事制”。春秋时期,在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突过程中,“华夷之辨”、“尊华攘夷”观念逐步确立,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孔子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⑦孟子曰:“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⑧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指诸夏国,“四海”所居“四夷”,指蛮夷戎狄。《荀子·儒效》进一步阐述:“此君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在荀子看来,“天子”居中国与四海之中心,“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职(肢)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中国与四海,即中原与边疆是“一体”之关系,天子是人体之心脏,无论躯干还是四肢皆从之。时人从“华夷有序”的原则出发,形成同服不同制的“服事制”和“天下观”,如先秦史籍记载者就有“五服制”、“六服制”、“九服制”等说。⑨《荀子·正论》曰:
    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夫是之谓视形执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至也。
    对于不守服事之制者,周王室并非听之任之,《国语·周语》云:“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要服”的蛮夷和“荒服”的戎狄,要对天子尽服事,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周伟洲认为此即明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这是时人心目中处理民族关系的理想模式。⑩尽管这种服事之制在当时未能实行,却成为秦汉王朝建构朝贡制度的理论发端。
    战国时,中央集权体制在某些诸侯国中已见雏形,(11)“天下归一”成为各种思想流派的中心话题,《墨子·尚同上》云:“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认为天子能一统天下,方可以为治。《孟子·尽心上》说:“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文子·原道》曰:“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墆,轮转而无废。”诸子认为只有天子居天地之中,抚定四海之域,统辖四方之民,才符合天地运行之规律,达到天下大治。
    先秦诸子的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时代被付诸实施。秦汉王朝建立后,中心地区实现统一,然而“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完成。下一步是要将分布着众多蛮夷戎狄的四海地区,纳入王朝的“大一统”范围,统一中央集权王朝的朝贡制度遂应运而生。秦与西汉时期是建构边疆朝贡制度的开创期,秉承传统的天下观,以“大一统”为主旨的公羊学派,尤其受到汉朝统治集团的推崇和重视。西汉时期,传习《公羊传》的儒士形成公羊学派,十分兴盛,大师辈出。(12)《公羊传》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进而言:“王者无外。”汉何休注曰:“王者以天下为家。”(13)所谓“天下”包括“诸夏”与“夷狄”,在公羊学派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中,主张内诸夏而外夷狄,传文曰:“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注云:“当先正京师乃正诸夏,诸夏正乃正夷狄,以渐治之。”(14)董仲舒进一步阐述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15)
    公羊学说可谓先秦诸子大一统思想的集大成者。武帝即位之后,派遣“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16)。经武帝朝君臣的努力,边疆民族地区朝贡制度已初具规模,如董仲舒所言:“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17)传统的“天下观”和儒家“大一统”思想,不仅为建构和确立朝贡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分别成为此后两千年间内外两种朝贡制度的核心思想。
    秦汉以来,无论在一统时期还是分裂时期,历代王朝都秉承“大一统”思想,积极营建边疆民族朝贡制度。汉、唐、元大一统王朝时,百蛮入贡,八方远夷来朝,被认为是王朝兴盛强大,皇恩远播的体现,对此学界多有论述。(18)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辽宋夏金的分裂时期,重建大一统王朝,是各个王朝与政权追求的目标,朝贡制度是各王朝、政权标榜正统地位,昭示将一统天下的重要标志。如三国时,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称藩于孙吴,孙权喜出望外,诏曰:“今使持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久胁贼虏,隔在一方,虽乃心于国,其路靡缘。今因天命,远遣二使,款诚显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于是遣使“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19)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钟会在对蜀的檄文中称:“(魏)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20)孙楚作遗吴主孙皓书中曰:“自兹以降,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21)皆以“四方称藩”,“远夷朝贡”,作为昭显正统地位的标志,并被王朝(政权)统治者视为将要一统天下的预兆。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只有具备正统地位,才有资格建立大一统王朝。当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便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提出何谓“正统”的问题。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原称汉)刘渊云:“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生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22)认为君有德便可为正统。前秦苻坚亦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23)认为非汉人政权,也可以建立“混六合以一家”的大一统王朝。后赵、前秦、诸燕等较大的北族政权,在争正统地位的同时,都积极建构和发展本国的朝贡制度。辽宋夏金时期,华夷强弱之势发生重大变化,辽金以军事强势而居两宋之上。在新的形势下,“大一统”思想与“正统观”的联系更加紧密,司马光曰:“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24)我们看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民族朝贡制度非但没有解体,反而比秦汉时期规模更大,制度更加完善,彰显了“大一统”思想是驱动各族王朝(政权)积极建构、发展朝贡制度的内在核心思想。
    明朝取代元朝,“天下一统,东戍辽海,南镇诸番,西控戎夷,北屯沙漠”(25)。然如明成祖所言:“太祖高皇帝统一华夏,溥天率土莫不臣妾,惟胡寇余孽奔窜沙漠。”(26)有明一代始终未能在蒙古草原地区建立起真正的政治统治。故有学者认为,北元政权与明朝相始终。(27)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统治者向边疆各族昭示本朝的正统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便一面遣使诏谕边疆各族,一面积极建构朝贡制度,如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赐竺监藏等藏区首领的诏书曰:
    朕受天明命,君主华夷。凡诸施设,期在安民。是以四夷之长,有能抚其众而悦天心者,莫不因其慕义,与之爵赏,以福斯民。曩者西蕃效顺,为置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以官其长,使绥镇一方安辑众庶。今复遣使,修贡请官,朕如其请,特以赏竺监藏等为某官,尔其恪修厥职,毋怠。(28)
    与汉唐相比,明朝边疆民族朝贡制度更为发展,对以羁縻建置形式进行朝贡的各族,如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东北女真、兀良哈蒙古的羁縻卫所,西南土司等的朝贡活动,分别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规定,要求各族朝贡成员“各守境土,防护边疆,勉于为善,竭诚报国”(29),力图实现“华夷万里,地图归一”(30),如明朝的朝贺乐章《抚安四夷》舞曲中所云:“大一统。四夷来贡,玉帛捧。文轨同,世际昌隆,共听舆人颂。”(31)随着君臣关系的加强,中国边疆统治也愈加巩固。
    “天下观”、“大一统”思想、“正统”观念,三者密切相关,尤其“大一统”思想,是古代王朝建构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核心思想。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建构古代王朝的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