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出版(2)


    新版前言 
    《张荫桓日记》自从2004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刊行以来,已经整整10年。应该承认,在过去许多年里,学界对张荫桓的研究比以往推进了不少。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孔繁文、任青整理的《张荫桓集》,此次又将日记收入《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重新出版,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提起张荫桓,以往人们的印象经常是一个在对外交涉中屈辱求和的“主和派”人物,一个不算太正面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评判过于简单,他在近代外交和政治舞台上都曾留下过深刻的印迹,在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张荫桓(1837—1900)宇皓峦,号樵野,又号芋盦,广东南海佛山人,出身于一个破败的商人家庭。年轻时他并未像其他同龄人那样埋头八股,奔竞于科举之途,而是对刚刚兴起的洋务发生了兴趣。后随舅父李宗岱游宦山东,因为擅长交涉,办事干练,先后受到两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以及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与器重,屡经保荐,官至安徽池宁广太道。他曾收藏芜湖所产铁画梅、兰、竹、菊四联屏,运至佛山,故以“铁画楼”名其斋。光绪十年(1884)奉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习行走,正式涉足清延中央的对外交涉。不久受到清流人士参劫,左迁直隶大顺广道。次年经李鸿章保荐,充任清政府驻美国、西班牙(当时称日斯巴弥亚)和秘鲁三国公使,光绪十六年(1890)任满回国,以太仆寺卿再次担任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十八年(1892)官至户部左侍郎。经过二十年的磨砺,张荫桓由一名捐班出身的地方洋务派官员,跻身卿贰,折冲樽俎,成为清季才具非凡、肩负重职的朝廷外交大员,也是西方人眼中最知外事的清延官员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后,张荫桓奉命参与外交决策,并于年底与湖南巡抚邵友濂一起,扬帆东渡,代表清政府前往广岛与日本方面议和,后因日方有意拒绝,开议未成,被迫返回。战后,张荫桓为光绪皇帝所赏识,屡蒙召见,咨询疑难;又被帝师翁同龢所依重,周旋于复杂的派系纠葛中,隐参清廷外交与财政决策。民国学者黄濬称他为“甲午至戊戌间幕后之大人物”,可算知人之论。必须强调的是,戊戌年光绪皇帝之所以赏识康有为,也是张荫桓在幕后秘密策划的结果,他甚至在召见时私下向皇帝举荐康氏。对于这个秘密,后来康、梁一直守口如瓶,又片面抛出“翁同龢荐康”之说以混淆视听。政变发生后,张荫桓被革职抄家,发配新疆。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重修戊戌旧怨,下令将张处死。在一定程度上,张荫桓是“戊戌六君子”外另一位因戊戌变法而死难的人物。可惜,世人受到康、梁的影响太大,往往很少知道樵野侍郎发挥的关键作用(详见马忠文:《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载《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张荫桓虽出身捐班,却才华横溢,工诗词,富收藏,常与孙毓汶、翁同龢、王懿荣、李文田等科举正途出身者往来唱和,品评书画,文名之盛,时人莫不刮目相看。著有《铁画楼诗文稿》(六卷)、《铁画楼诗续钞》(又称《荷戈集》,两卷)传世。与其他同时代人一样,张荫桓也曾长年坚持写日记,只因后来际遇突变,戍配西陲,不仅其书画收藏损失大半,自撰文稿、日记等也多散失。目前可以见到的唯有《三洲日记》、《戊戌日记》以及《甲午日记》,数量虽不多,内容却极为丰富,是研究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此次新版的《张荫桓日记》即由这三部分构成。
    《三洲日记》是张荫桓出任驻美、西、秘三国公使期间所写的日记,起自光绪十二年二月初八日(1886年3月13日),止于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889年12月5日)。光绪十六年初张荫桓回国复命,将日记抄录进呈,分为十六卷,称《奉使日记》,该进呈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又藏有铁画楼清抄本《奉使日记》一份。该日记后经张氏本人修订,改为八卷,命以《三洲日记》,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在北京刊行,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于上海再次印行。日记中除了对当时多起美国排华事件有较多记述外,对其他外交活动、参观游历、往来案牍均有记录。其中对西方社会风俗民情的大量描述,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精辟分析,以及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后的种种心得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荫桓认识和学习西方的心路历程。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坂野正高曾撰写《清季一个外交家的西洋社会观一一张荫桓撰<三洲日记>札记》(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对此有过深刻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