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出版(3)


    张荫桓甲午年的日记为稿本,系用作者自印绿格竹纸稿纸所写,半页八行,版心有“铁画楼”三字,现存四册,分别藏于常熟博物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和南京博物院三处。其中常熟博物馆收藏一册,起于光绪二十年甲午正月初一日(1894年2月6日),止于二月三十日(1894年4月5日),后附曹菊生跋;南京博物院收藏一册,起于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1894年11月23日),止于十二月三十日(1895年1月25日),这两册均是近人俞仲久(名炳恒,江苏常熟人)旧藏,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捐献给国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两册,一册起自光绪二十年三月初一日(1894年4月6日),止于五月初一日(1894年6月4日),其中三月初三、初四日、初五日及五月初一日部分内容缺损;另一册始于七月初一日(8月1日)止于八月二十五日(9月24日),其中七月初四日至八月初三日、八月初五日至八月初八日部分缺失;七月初三日、八月初四日、初九日、二十日有残缺。这两册有缺损的日记原稿是康有为的旧藏,附有康氏题跋,后由康氏后人于1966年捐献给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甲午日记》前部分多记载宫廷活动以及科举考试的各种制度;后部分则涉及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与内政、外交皆具有重要关系,史料价值较高。
    《戊戌日记》稿本,亦用铁画楼稿纸所写,分装三册。原为国画家卢子枢旧藏,后归广东学者王贵忱先生所藏。记述始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月初一日(1898年1月22日),止于同年七月初六日(8月22日),即戊戌政变发生前一个月,前后共记213天的行事和见闻。上世纪80年代,王贵忱、王大文先生将其标点整理,分四次连载于《广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4期和1988年第1、2期。部分内容后来又被收入郑逸梅、陈左高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上海书店1993年)。1999年11月,澳门尚志书社影印出版了《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王贵忱先生重新修订了部分注释。2013年,曹淳亮、林锐选编《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中,再次以影印形式收录了《戊戌日记》。这部分日记内容涉及戊戌年内政外交大事,诸如旅大胶州湾租借交涉、英德洋债、新政变法、德国亲王访华等事件都有反映,是近年披露的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
    这次重新出版《张荫桓日记》,主要是对《甲午日记》和《戊戌日记》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第一,根据王贵忱、王大文、李吉奎、张求会等先生提出的意见,改正了《戊戌日记》中繁简体转化、断句标点、校对讹误等方面的问题。第二,根据曲阜师范大学张松智教授的研究,校正了《甲午日记》七月、八月份日记误断时间的问题(参见张松智:《<张荫桓日记>订误》,《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6期)。第三,由于《戊戌日记》影印本已经容易找到,此次整理增加了部分注释,以便读者对张荫桓涂改日记的情况有直观了解。
    为便于阅读日记,全面了解张荫桓其人,此次又增加了反映张氏生平事迹及著作情况的传记、笔记等,作为附录。同时,搜集补充了一些书影、书信、照片等作为插页,为读者提供参考。
    我们从1996年起,开始整理《张荫桓日记》,从整理刊本到搜集稿本,再到出版,前后经历了七八年时间,一直得到文献学家王贵忱先生的热情关怀和指导,《戊戌日记》的整理尤其如此。搜集、抄录《甲午日记》稿本的工作,一波三折,最终零散的原稿汇成全璧。为此,应该感谢南京博物院徐湖平院长、张智先生、凌波女士,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罗久蓉研究员,中山大学桑兵教授,南京大学朱剑教授,以及常熟翁同龢纪念馆朱育礼先生。由于他们的帮助,整理工作才结束了裹足不前的局面。已故的台湾前辈学者黄彰健研究员,在1999年就曾为我们联系台北近代史所藏甲午日记的整理出版事宜,虽然当时未能如愿,但先生以史坛耆宿,甘为晚辈奔走,风谊感人至深,至今我们仍细心珍藏着先生的复函;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孔祥吉教授、中华书局编审刘宗汉先生、东北师范大学徐凤晨教授、曲晓范教授,还有广东学者梁基永、孔繁文、北京学者李经国诸位先生,都对整理工作给予了关注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可惜,由于学术积累不足和经验的欠缺,2004年《张荫桓日记》首次刊行后,仍然发现不少疏漏和说误。此次重新出版时,我们做了认真的梳理和校改。整理文献,学者多视为畏途,稍有讹误,不仅劳而无功,且贻误学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希望以此与所有热爱和关注文献整理的同人共勉!
    整理者
    2014年11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