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他们见证了那段苦难的历史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马占山的游击骑兵队穿过长城
    “1500年前,中国用书籍征服了日本,而现在,日本却用坦克和大炮来答礼。”
    ——勃脱兰《华北前线》
    1936年,詹姆斯·勃脱兰(后通译为詹姆斯·贝特兰)来到中国,他是新西兰记者、作家,曾经在伦敦《泰晤士报》工作。1937年夏季,他以职业的敏感,意识到战争之魔的脚步正在从岛国向中国迈进,于是他孤身去了日本,接触了普通民众,通过与民众的对话,实地观察岛国的人民在战争来临前的心理,通过报章、无线电和天皇的诏敕,分析战争的传染菌是如何迅速地散播开来的——“我永不会忘记的是年夏季在东京所得的经验,眼看着一个勇敢而受愚弄的民族,被驱迫着向悲剧的途径走去”,“日本最狂妄的军人,没有一个能说日本有被中国攻击的危险,因为人人知道这是个荒谬的怪谈”。7月中旬,勃脱兰离开日本,经天津到了北平,此时“卢沟桥事变”已经发生了两个星期,作者在华北沦陷后,北上延安,进入山西,到了八路军总部,并深入前线采访,对八路军、游击队的生活和战斗有着深刻的体验。在此期间,他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贺龙、萧克等中共领袖和将领。勃脱兰曾数次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就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了《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之谈话》一文,后该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勃脱兰是中国抗战的重要亲历者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中的一员。在这个群体中,既有耳熟能详、广为人知的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也有一些人们不太熟悉的名字,如斯蒂尔、鲍夏德、勃鲁司等人。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来华的外国记者在50人以上,他们采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反映了中国抗战真实的情况,报道了共产党的抗战政策与主张,描写了中国人民在国破家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灭绝人性与惨无人道,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些记者所写的著作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汇编成为《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包括《中国的抗战》《密勒氏评论报》《抗战一年大事记》《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国解放区见闻》《红色中国的挑战》等九册。这些图书都是出版者从上海图书馆所收藏的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中整理出来的,作者均为战时驻华记者,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与社会意义。抚去尘埃,泛黄的书页里扑面而来的是战争的硝烟和人民的呐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