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剑桥世界史》(2)


    全书内容大致如下:第一卷“世界史导论,至公元前10000年”,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叙述的是世界史学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世界史研究的由来与发展;第二部分是一组描述迄今为止占整个人类历史95%的史前史的文章。此后每一卷所涵盖的时间都比前一卷短,同时每一卷在年代上也略有重叠,描述向现代世界的逐渐过渡过程。第二卷“农业世界,公元前12000-公元500年”,始于新石器时代,讲述了由农业赋予的复杂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下的人类历史的普遍发展进程;第三卷“比较视野下的早期城市,公元前4000-公元1200年”,讲述城市的起源,城市与技术、仪式、信息、权力、文化之间的关系,城市与内陆的关系;第四卷“国家、帝国与网络时代的世界,公元前1200-公元900年”,讲述这一时期新国家、新帝国的诞生及其跨文化贸易网络和征服;第五卷“扩展中的交换网络与冲突,公元500-1500年”,属于前全球时代的中世纪,考察了诸如环境、战争、教育、家庭和宫廷文化等重要主题。
    前五卷都是每卷一部书的篇幅,但后两卷的篇幅增加了。第六卷“全球世界的构建,公元1400-1800年”,追溯了这一时期商业、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上卷“奠基时代”聚焦于能够使这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成为可能的新模型的出现,这种相互依赖包括环境、技术和疾病;下卷“变化的模式”考察了全球性或地区性的移民和碰撞,以及他们如何被贸易网络、法律、商品流通、生产过程和宗教交流等因素塑造。第七卷“生产、破坏和连接,公元1750年到当下”,考察了利用燃料的世界的不均衡转变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下互相影响的人口爆炸。上卷“形成中的结构、空间和边界”从环境、农业、技术、能源、疾病等角度讨论了这个拥挤的世界;研究了诸如民族主义、帝国主义、非殖民地化和社会主义等塑造这个世界的政治运动。下卷“参与变化”考察了家庭、城市化、移民、宗教、科学、体育、音乐、汽车等因素表现出来的全球性联系,同样也研究了包括冷战和1989年苏联东欧剧变的特殊时期。
    全书共由200多篇文章组成,体现了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与以往的世界史撰写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每卷大体都从区域、主题、比较三个角度加以论述,并辅以相关的个案研究。其中包括传统研究比较多的区域,如欧洲大陆、地中海地区、印度洋地区、中亚等;也有以往不太重视的区域,如非洲地区、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等。主题的选取反映了当今学术界的最新状况,如第三卷分别从作为表演舞台的早期城市、早期城市和信息技术、早期城市景观、早期城市和权力分配、作为创造中心的早期城市、早期帝国城市几个维度论述早期城市。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史研究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较研究的方法,使人们对世界各个民族与文明处于平等的位置加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