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构建秦汉的日常生活


    在孔子所构建的儒家文化里,重“道”而不重“器”,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要读懂中国历史,要读懂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对其中名物的研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郑玄郑康成遍注儒家经典,就包括了对其中各种名物的阐释。二十六史中对礼器、兵器、舆服的记载,也占有很大篇幅。历代编辑的专书如《尔雅》《释名》《博物志》以及专以名物命名的典籍《诗学名物考》《名物蒙求》《名物类考》等,虽就其内容和贡献各有高下,但都不失为历代学人关注名物研究的成就。
    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各种名物数不胜数。即使当世人也未必能够说清楚自己身边日常所接触的每件物品的源流、状貌、生成过程和功能作用,更何况时越几千年,地跨数万里。加之各种名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大到宫殿城池,小到一针一线,要把它考证清楚,没有广博的常识、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阅历见闻,实在无以胜任。
    王子今教授的《秦汉名物丛考》就是从特定的角度,选择一些常人比较陌生而偏僻的秦汉名物进行系列考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新特点和新贡献的好书。通过梳理这些看似遥远陌生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名物,我们正可以连缀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下的日常物质生活。
    从全书的结构看,近30万字的著述,没有分章分节,而是以“丛考”的形式出现。我理解这个“丛”,有两重意义,一是根据研究的名物对象一组一组,也就是一丛一丛地安排。全书48组(包括两篇附文),读起来眉目清晰,条理井然。同时也照顾到了自己研究的路径和表述的方便。48组丛考,既可单独成篇,又可浑然成一。二是每一组内,连类而及,研究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事物。全书48组之下有250个小题目,将所涉及的210多种(据书后索引统计)具体名物根据其相互关系分隶于48组之中。
    其次,考证研究的对象大多是近些年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建筑遗迹、秦汉简牍、摩崖石刻上出现的颇有争议的名物术语。比如饮食类中的十一组大多出自汉简之中;军装服饰类中的四组出自汉简的记载和汉墓的兵俑; 交通道路类中的五组出自《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等“三颂”石刻文字中;建筑设施中的四组来自建筑遗迹。对上述各种名物的解释,有些是作者的首发;有些则是过去已有解释但不确切的,作者对其进行了纠正;还有的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把认识推进了一步;有些则是谨慎地提出假说,期待出土资料的进一步证实。
    该书对名物的考证不仅仅局限在名物本身的形貌、生成、功用等方面,而是同时从广阔的视野和多侧面多角度揭示了各种名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比如枸酱的研究,指出其建元六年(前135)汉朝派番阳令唐蒙出使南粤,结果唐蒙在广州吃到了枸酱,经过调查,才知这种枸酱乃蜀地特产,通过牂柯江流顺而下返运到了南粤。由此唐蒙想到了控制南粤的策略,上奏汉武帝,开西南夷道,置犍为郡,由上游发兵而制服南粤,揭示了由枸酱而引发的政治军事上的意义。
    对书中所涉名物的研究,作者取材宏富,广征博引。正文中引书2400多条,脚注中引书2100多条。除了传统经、史、子、集外,近人的专著,杂志论文,无不在征引之列。秦汉简牍、金石砖瓦、碑刻画像、出土文物,凡可作为证据者,也无不纳入论证之列。除人文学科外,自然史、生态史、海洋史、 交通史、饮食史、兵器史、酿造史等等,亦多有涉猎。考证精详,言必有据,这也是作者的一贯风格。
    作者在秦汉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连任三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他熟悉这块土地,哪些是曾经的沃壤取得过丰硕的成果,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开发的荒芜之地,哪些是迄今还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沟坎边角……这也正是他新作频出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